(接上期)
但歷史的吊詭使得洛克菲勒基金會上個世紀改變中國、要用美國的意識形態占領中國領導人物大腦的目標沒有實現。反而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大量的中國留學生到美國接受教育,老洛克菲勒的公益事業引路人弗里德里克·蓋茨曾經的目標——用西方的道德和科學將一大批有為的中國青年培養為未來的領袖——在他身后近百年的今天差不多實現了,不僅現在每年我國赴美留學的學生高達十幾萬,還有很多政府官員被派到到哈佛、耶魯等名校學習公共管理。也許這不是洛克菲勒基金會對中國的改變,而是中國社會與西方主流社會百年文化交匯、博弈后對人類終極價值、管理科學的重新認識和復歸,但我們看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會前輩努力的目標似乎今天離得挺近。
洛克菲勒人是職業基金會工作者,他們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偉大歷程中發揮的作用如同洛克菲勒先生的慷慨捐資一樣偉大而不朽。如弗里德里克·蓋茨,他不僅引導老洛克菲勒開始由“零售慈善”改變為“科學慈善”的職業慈善工作者,也是洛克菲勒基金會的總策劃師,還是將醫學科學作為該基金會主要資助方向及在中國開展醫學資助的主要倡導者;直接操作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項目官員顧臨(Roger Green)為該項目的運營、管理、籌措經費歷盡艱辛,對協和醫學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甚至由此導致與美國總部的矛盾沖突繼而最后被辭退;洛克菲勒第二及其后續公益事業操盤手雷蒙德·福斯代克對基金會資助方向的調整,及對中國公益資助方向的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有推動北京協和醫學院從高端象牙塔走向大眾醫學、推動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蘭安生,設計“中國項目”,并將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醫學拓展到中國社會科學、資助中國的鄉村治理的甘恩,還有協和醫學院培養的中國畢業生、參與晏陽初鄉村治理實踐、開創“定縣農村三級保健網”模式并推向全球的陳志潛等等,這些人物做出的卓越事業在中國的社會進步長河中熠熠生輝,令人難以忘懷。在實現改變中國的偉大使命中,正是這些先驅人物以其敬業和專業精神,成就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偉大事業!
洛克菲勒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造福人類”,這種改變世界的偉大愿景令人敬仰,但在“改變中國”的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盡管不同時期我們對其評價不同,與其合作的態度也不一,但是,我認同資中筠的一個結語:“在20世紀上半葉中國艱難地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洛氏基金會起到了當時歷史條件下所能起的積極作用。”
聯系近年來社會和媒體對基金會及公益組織的批評和質疑,若能使基金會行業人士和社會上更多的人了解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的輝煌事業,了解基金會這種組織形態的社會價值和運作模式,也許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看待今天的公益事業。(劉選國/文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