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領域,都有不同的追求,有人義無反顧淡薄名利,有人開拓進取追求成功,也有人老實做事只為稻粱謀。公益領域也不例外,有人視之為實現人生理想的志業,有人視之為獲得現實成功的事業,也有人不過把它作為養家糊口的一份職業。認識到業界的多元性以及個體所處的真實境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道德判斷和道德包裝。
在當下立交橋式通常不會有結果的爭論中,一方面,很多人認為公益人生而高尚,理應無私奉獻,不求回報;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認為公益跨領域跨專業,需要高薪引進全方位的通才;還有很多人看到了公益領域的人才荒,認為應該回歸平常心,走向職業化。
古人有云,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萬惡淫為首,原跡不原心。若論公益,則不妨兼收并蓄,可以原心,可以原跡,不拘一格,殊路同歸。懷著利他的清凈心做公益,固然值得尊敬;夾雜個人事業名利的追求或者只是為了家庭的溫飽而做公益,實際上做出了利他的善事,也值得嘉許,而且利他之心也是可以慢慢養成的習慣,由職業而成為事業,甚至進而成為志業,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厘清職業、事業和志業的不同追求,并非為了評判誰高誰下,誰優誰劣,而是還原一個中性的事實,畢竟,善和美依附于真才能衍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事實上,我們也無從判斷志業者、事業者和職業者究竟誰對公益的意義更為重大,我們只知道公益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全業界的共同努力。當務之急,只有去除把公益人簡單包裝成公益志業者的虛假繁榮的泡沫,公益人只有擺脫被道德綁架的尷尬處境,才能看清公益作為事業、作為職業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所以回歸平常心,自愿也罷,不自愿也罷,早日走下虛妄的道德高地,有助于我們在紛繁復雜中看清事情的真相。據不完全統計,只有10%左右的大學生有意向選擇公益作為職業。公益毫無疑問將面臨嚴重的人才荒。薪酬只是一個原因,管理的不規范是更加重要的原因。
公募基金會與體制內的一些行政機構類似,等級分為理事長、秘書長及普通工作人員,理事長、秘書長多由任命制產生,普通員工缺乏自主性和上升通道。因此40歲左右追求事業成功的高級管理人才很難走進公募基金會。而草根NGO則常常有一位非常強勢的創始人,事無巨細都由創始人的意志和情緒決定,對于機構面臨的管理困境,大部分創始人會認為只是行政的問題,只要找到一位能干又聽話的行政主管就可以解決。個別創始人在經過重重挫折后,也會嘗試著找一位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但多年養成的獨斷專行的習慣和財務賬目的混亂,會使愛惜羽毛的職業經理人很快退避三舍。
公益慈善跨行業跨領域跨專業,需要全方位的通才,通曉項目設計、服務人群、傳播、預算、項目進程管理、人力資源、評估、IT、微博等不同層次的知識,具備整合資源的能力。所以需要大量的職業經理人和專業人才。
了凡四訓云:“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做公益,似也有從事、從理、從心這三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