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安迪·葛麥
最近,我觀看了電影《喬布斯》,它描述了科技企業家、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的一生。這部電影使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在追逐理想的過程中,盡管喬布斯在事業上經歷了數次挫折,但他從未有半點動搖。喬布斯所專注的事業是通過科技來改變人們的生活,甚至在他過世后,他創立的蘋果公司仍然遵循著這樣的信條。
喬布斯曾經留下這樣一句著名的話,他希望“通過在蘋果的工作,在宇宙中留下一個烙印”。我想,在喬布斯過世之時,我們已經認可了他留下的這個鮮明的烙印,而且時至今日,這個烙印愈見加深。
不妨讓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喬布斯不是科技企業家,而是一名社工,那么,這個世界將會有何變化?又或者說,如果我們有更多像喬布斯一樣開創事業的社工,這個世界又會變成什么樣?是否會有數以億計的人因此找到了享受社會服務的新途徑?社工服務會否如同iPhone一樣遍地開花?如果有更多社工都追隨了喬布斯的創業模式,這不禁讓人產生諸多聯想。但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社工應該改變他們的工作方式。
在社會工作和社會企業領域的研究中,我發現許多選擇社會工作或公益事業的人都缺乏喬布斯的創業天性。我建議社工可以從喬布斯擅長的幾個方面進行學習。如果更多的社工能夠做到以下幾點,他們也能在社會福利的領域“留下烙印”,正如喬布斯在科技領域所做到的那樣。
首先,對工作懷有堅定不移的抱負至關重要。細想是什么事情讓我們在夜晚輾轉反側,我們又如何調動所有的行動去解決這些問題。喬布斯同樣做出了這樣的思考,并且由此明確了他想改造世界的方式,這樣的抱負在他一生的事業中從未改變。對于社工來講,好消息是,許多人都投身于創造社會或社區影響這樣的共同抱負中,但仍然有不少人并沒能做到足夠的專注。我希望大家都能專注于我們的抱負,使它對社工和外部環境都傳遞同樣明確的態度。這種一貫的態度不僅能夠幫助發掘社工本人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潛力,也有助資助方和投資者明確社工的目標,從而吸引更多投向社會工作領域的投資。
其次,創新是喬布斯的標志,這同樣應該是社工的標志。在創造和發明新產品、新設計和新服務方面,喬布斯從不止步。喬布斯為人們提供的這些產品與服務,有些甚至是人們原本都不知道是否需要的,這一點的確令人刮目相看。而社工本身就應該是充滿創造性的,因為他們通常必須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提供服務。關鍵是,社工應該勇敢踏出這一步,打破常態,努力創造提供社工服務的新方式,讓服務更為有效。社會工作應該也能與科技界一樣充滿創造力。
第三,喬布斯還充滿韌性——在困難面前堅持不懈地對某項事物的追逐。比如,在蘋果公司的低迷時期,董事會曾撤銷了喬布斯的CEO職務,但他仍然通過許多獨立項目去實現他的抱負。與喬布斯一樣,社工會在事業中頻繁地遭遇眾多挫折。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堅持既定的道路,牢記致力于長期社會影響這樣的目標。韌性是成功創業家的重要屬性,鍛煉出這樣的品質,社工也將會受益匪淺。
最后,喬布斯理解規模的重要性。他所追求的產品新理念幾乎從來不只針對小型的地方市場,而都是面向大眾。實際上,在最近這些年,iPhone、iPad和其他蘋果產品都實現了這樣的規模,并且蘋果的生產線(大多數位于中國)時不時會跟不上市場需求而出現短暫的供貨延擱。雖然這種延擱對于社會工作并不是理想狀態,但社工如果能夠在規模化、復制性和向廣大受眾提供有效服務上多加思考,我們一定能夠找到社會工作的理想狀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解決世界上最迫切的社會問題。
試想一下,如果有更多人效仿喬布斯,帶著堅定的抱負、極富創造力和韌性、發起大規模的倡議,從而在社工領域、慈善公益領域中解決社會問題,那么,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確實,我們有很多社會企業家和社會企業,他們在中國和其他地方都在逐漸變得炙手可熱,然而社工卻往往并不包含在這些企業化的活動中。在我看來,社工已經做好準備走上類似喬布斯的事業路徑,但真正有所踐行還需要全新的思維模式。一旦我們的思維模式得到轉換,我們或許能夠真正解決當今世界某些最迫切的社會問題。
(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 安迪·葛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