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留守兒童 讓愛一路“童”行
2019-08-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童伴之家里正在學習的孩子們
作為勞務輸出大省的貴州,大量農民工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成為社會關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貴州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關于保障兒童合法權益的決策部署,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家庭盡責、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全面構建了“政府、社會、家庭”三位一體關愛救助保護體系。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也紛紛創新舉措,以多形式、全方位的工作手段使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生存、成長和教育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兩位媽媽”筑起愛的港灣
“張媽媽,新年快樂!”“張媽媽,我愛你!”……走進綏陽縣風華鎮溪源村兒童之家活動室,一眼就看到墻上密密麻麻地貼著一幅幅充滿童稚的繪畫。
孩子們口中的“媽媽”,就是溪源村兒童之家的童伴媽媽張貴榮。2017年,中國扶貧基金會、貴州省民政廳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在貴州長期開展了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童伴計劃”。項目落地后,張貴榮經過遴選培訓,成為溪源村陪伴呵護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童伴媽媽。
從童伴媽媽工作職責牌來看,張貴榮的主要職責包括:走訪調查、幫助辦理保險、幫助申請相關福利、組織開展活動等,而實際做下來,遠遠不止這些。
“村里大量村民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數量較多,尤其是很多女孩到了青春期,沒有媽媽在身邊,很多生理上的知識都不懂。”回憶起擔任“童伴媽媽”以來的經歷,張貴榮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我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和他們交心談心,幫助他們解決一切困難。”張貴榮用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換來了一聲聲“張媽媽”,每當聽到孩子們熱切地呼喚,她的心里都特別溫暖。
同樣感到溫暖的還有綏陽縣蒲場鎮蒲場社區8歲的熊俊偉。
父母離異后,熊俊偉的父親一直在外打工,將他交由爺爺奶奶撫養。但如今每天放學后,熊俊偉都和爺爺熊榮華一起到蒲場社區的兒童之家去,由童伴媽媽吳紅梅輔導課后作業。
熊榮華說,由于從小缺少母愛,熊俊偉平時少言寡語,自從有了童伴媽媽的陪伴,他變得活潑了很多。
目前,綏陽縣“童伴計劃”項目共涵蓋10個鎮28個村(居),受益兒童達33048人,其中留守兒童1942人。
不僅是綏陽縣,在遵義市兒童福利院,通過民政部“藍天計劃”資助項目,61名棄、孤(殘)兒童也有了“愛心媽媽”。
2016年7月,經過選聘,何臘維來到遵義市兒童福利院,成為了孩子們的愛心媽媽。在福利院里,像何臘維這樣的愛心媽媽家庭一共有7戶,由院方提供住房和補助,她們負責養育和照料36名棄、孤(殘)兒童。
正是因為這樣的“媽媽”們,讓更多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得到關愛,為他們補齊了愛的“短板”,筑起了愛的港灣。
“醫教結合”拯救折翼天使
“我們都一樣,一樣的堅強,一樣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夢想……”在福泉市康復醫院舉行的慶祝“六一”兒童節活動中,伴隨著歌聲,孩子們在醫生和護士的幫助下,跟著音樂旋律歡快地起舞。
“這些孩子跟普通孩子不同,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點智力障礙或身體缺陷。”福泉市中醫院康復區主任羅毅告訴記者,這些孩子目前都在康復醫院內接受治療。
正如羅毅所介紹的,福泉市康復醫院是一家為廣大貧困殘疾兒童康復治療提供保障的公建公營機構,坐落于歷史悠久、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平越古城”西環線社會福利苑內,在去年11月17日正式成立。該院內設有感同治療室、自閉癥訓練室、傳統治療室等配套設施。同時配備了8名專業醫生、12名康復師、8名護士,可以為殘障兒童提供全方位的康復治療服務。
醫院建成后,聯合福泉市民政局未成年保護中心、殘疾人聯合會、志愿者聯合會等相關機構,對全市殘疾人兒童進行入戶摸排,掌握殘疾人兒童基礎數據,動員每一戶殘疾人兒童到醫院就診。
該院還對自閉癥、腦癱、智障、聽障殘疾兒童康復實行補助政策。除醫療保險報銷外,0至8歲每人每年每周期1.2萬元,8至17歲的每人每年每周期6000元,以10個月為一個周期。對于行動不便的殘疾兒童家庭,醫院一改之前找醫問診的服務模式,為他們上門治療,極大方便了患者,提升了他們的就醫體驗。
在解決了殘疾人兒童的康復治療問題后,今年4月15日,醫院又與福泉市特殊教育學校攜手啟動醫教聯動工作,充分發揮行業優勢,通過資源整合,強強聯手,創新出“醫教結合、綜合康復、潛能開發”的工作方式,切實解決了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他們從患兒的注意力、情緒調節、動手能力、語言和認知等方面入手,制定出科學、合理、個體化的康復計劃,建立起一人一檔的康復訓練方案,定期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效果評估,及時對方案進行調整,以確保患者的康復效果,從而進一步完善殘疾人康復服務體系。目前,該市45名殘疾兒童正在通過“醫教結合”的方式進行康復治療,部分效果明顯。
和福泉市康復醫院一樣,遵義市兒童福利院以省民政廳“聰聰計劃”為依托,與遵義市特殊學校合作辦學,在兒童福利院開辦分校,將醫院康復方法和專業教育方法相結合,開展文化課程輔助康復訓練,使福利院孤殘兒童有學可上,有書可讀,切實保障了孤殘兒童依法享受教育的權利,增進了孤殘兒童福祉,為這些“折翼天使”插上一對對“隱形的翅膀”。
“精準關愛”點亮七彩童年
6月4日,一堂“花蕾護航·女童保護”防性侵公益講座在福泉市仙橋鄉月塘村谷粑組展開,貴州財經大學教師為當地孩子們詳細講解了防性侵的相關知識。
月塘村屬貧困村,地處深山,交通不便,谷粑組坐落其中,是建檔立卡戶最多的村民組,留守兒童數量較多。
此前,為全力關愛留守兒童,福泉市依托村委會或學校在許多村中建立了兒童之家。但市民政局的社工卻在走訪調查中發現,月塘村雖建有兒童之家,可對像谷粑組這樣幾公里外的村民組來說,形同虛設。
“放學后,孩子大多都要趕著走路回家,根本不能在兒童之家參與活動。”福泉市未成年保護中心主任張華坦言。
面對“有形無實”的問題,福泉市民政局探索創新,將兒童之家建到了村民組里。
今年4月,首個“兒童之家”在谷粑組落戶,5月正式投入使用。福泉春露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義工和社工進駐村中,對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家庭情況進行挨家挨戶的摸排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同時,當地民政部門積極協調社會各界力量,通過發動志愿者、購買社會服務等方式,讓深山里的兒童之家“活起來”。
中心的服務人員開設了“四點半”課堂,每天幫助他們孩子們輔導課后作業,并且鏈接福泉市民政局志愿服務資源。他們根據孩子們的特長、興趣和愛好組建了象棋、歌唱、籃球、讀書等活動小組。社工們還從孩子的心理健康、安全等問題入手,開展“一對一”服務模式,以確保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留守兒童內心的孤獨感,為他們點亮快樂的七彩童年。
目前,福泉市還有5個這樣的村民組正在修建兒童之家。
“筑巢引雁”圓夢幸福家園
“每月工資3000多元,去年年底分紅就有1萬多元,妻子每月上班近3000元……娃娃們讀書成績都很好,很懂事。”6月5日,站在養蜂基地里說起現在的生活,黔西縣杜鵑街道岔白社區養蜂合作社負責人余海的嘴角始終掛著笑容。
而這樣的生活,在幾年前他連想都不敢想。
2011年,迫于生活壓力,余海帶著妻子到廈門打工,他7歲的大女兒和剛出生的二女成了留守兒童。這種現象,在岔白社區并不少見。
面對留守兒童越來越多的問題,近年來岔白社區轉變思路,通過大力發展產業,引進企業等方式,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就業創業的新機會。
2017年,在當地干部和民政部門的勸導下,余海和妻子回到家鄉發展。如今,他已成為了養蜂合作社的負責人,每月除了拿固定工資,還能投資入股分紅,妻子也在家附近的家具廠上班,一家人其樂融融。
通過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岔白社區留守兒童數量已從2010年的316名降到了現在的18名。
同樣,在黔西縣林泉鎮海子村,通過積極強化社會參與,開展“一對一、多對一”結對幫扶的模式,將教育、產業、就業扶貧相融合,為貧困的留守兒童家庭送政策、送思路、送技能,使他們優先享受到產業覆蓋、財政注資、易地搬遷等政策。同時,村中大力發展“一萬畝獼猴桃、一萬畝蔬菜、一萬畝李子、一萬畝烤煙”產業,立足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此外,該村還協調落實“特惠貸”扶貧政策,成立專業合作社705個,帶動近1300戶貧困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家庭參與其中,大力發展精品蔬菜、精品水果、鄉村旅游等產業,讓留守兒童父母融入到返鄉創業就業的浪潮中,使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見到收益,從源頭上有效減少留守兒童數量。
該縣僅今年就開展就業培訓18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080個,勸返624名留守兒童家長返鄉創業、就業。目前,海子村共引導回家務工或創業的留守兒童家庭97戶,留守兒童僅有8戶9人。
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是我國現階段中一個很特殊的社會群體,但他們仍然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助。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幫扶工作也是一項繁雜的社會工作,但越是復雜,就越需要我們從多渠道、多方位不斷創新工作思路,用切實的關愛和幫助,為他們撐起一片藍天,讓心的守護隨時隨地,讓愛的陪伴一路“童”行。(據《中國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