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盧磊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
多元共治是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策略和機制。社區服務項目化運作則為多元主體的參與和協作創造了難得的載體和平臺,也使得社區治理創新找到了具體抓手,有效地激發了社區建設的參與活力,實現了社區居民從問題提出者到主動建言者再到行動參與者的角色轉變。在社區服務項目化運作的具體實踐中,我們應明確和瞄準具體的發展目標及其對應的行動策略,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以項目化方式催生源自居民智慧且切實可行的社區問題解決方案。每次社區服務項目大賽都會直接催生了一些社區問題甚至治理難題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涵蓋了環境治理、鄰里互助、特殊群體關懷、便民服務、社區文化等各個方面,并最終以項目化的方式呈現和落地。這些解決方案大都能夠獲得基本的資助,并經過專業社會組織和街道樞紐平臺的陪伴支持和社區居委會的協同配合,絕大部分項目達到了預期成效,同時具有較好的可持續性。因而,這些項目中的具體做法和方法較為接地氣。雖不是高大上的專業性較強的解決方案,但它們有著濃烈的“鄉土氣息”,實在而有效。
其二,以全景視角培育和發展社區居民領袖和社區社會組織。依托社區微創投、小微項目大賽等平臺,在社區公益項目設計、實施、總結等各個階段提供全方位的能力建設,充分挖掘培育社區居民領袖并以此聚合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社區居民,逐步形成居民自發組建的社區社會組織,實現社區居民自治互助的組織化。每支獲得支持的項目團隊都會在專業人員的協助下,通過項目工作獲得不斷發展,策劃和開展社區公益項目的能力水平也得到了鍛煉和提升。與此同時,也使他們重新開始定位自己在社區中的角色和價值,為持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奠定了人才基礎。人才是社區治理持續發力的基礎和核心,社區社會組織是基層社區治理的內生力量。
其三,以漸進式嵌入策略助力社區工作者回歸本位和轉變服務理念與方法。在基層社區治理創新中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和服務站是主要的利益相關方,它們是社區服務和管理的重要主體因此,在以項目化方式推動社區治理的過程中對于社區工作者的關注、引入和支持是較為關鍵的一步。以設立社區協調員的方式,引入社區基層力量持續陪伴和支持相應社區小微項目是較為成功的做法,其賦予社區工作者一定的權責,也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的作為空間。同時,全過程式的能力建設和系列培訓既能夠助力社區工作者有效監測和支持居民社區小微項目,同時能夠積極引導社區工作者轉變服務理念和增強其社區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其四,以發展性視野探索建立社區自助、互助和自治機制。社區微創投、小微項目大賽等創新和拓展了社區內外部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引導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單位和社會組織主動發現社區需求,自己探尋解決方案,并引入競爭機制,通過競賽方式獲得資源支持。社區居民及其自組織有著不可估量的內在潛能量,再加上專業社會組織和街道樞紐平臺的增能助力,已開始逐步建立起根植于社區的“自我解決”機制,真正地提升了社區自治水平和管理質量。
(本文為大連市興華街道“益互聯樞紐平臺發展規劃項目”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