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盧磊
當前,我國基層社區治理迎來了一個新時期,這不僅對強化基層政權、提升執政能力有著重要意義,而且關乎基層社區治理體制機制的改革方向和基層民眾參與感和獲得感的雙重提升。當前,我國政府對于社區治理的頂層設計正在逐步加速,民政部也已陸續開展了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并積極倡導和鼓勵地方民政部門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實踐和經驗總結。
橫向對比來看,我國的社區發展依然滯后,這種滯后現象既體現在起點低、起點晚上,也體現在服務理念和方法落后、社區服務隊伍建設薄弱、運行體制機制不順暢、居民參與率和參與度雙低等方面。社區治理創新需要良好的理念落地,更需要選擇切合國情社情的實現路徑。基于當下實踐和未來發展可見,有效的社區動員和居民參與、職業化的社區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高效的社區治理項目化運作和長效的多元共治機制建設是未來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四大關鍵策略。
其一,應注重多樣化的社區動員和深入性的居民參與。注重由下而上的基本出發點,從社區問題和居民需求出發,依托具體的社區服務為實際載體,進行全景式居民動員,漸進式地引導居民從問題提出者轉換為積極的建言者再轉換為持續的行動者,實現社區動員的有效性和持續性,提升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公共精神、參與能力以及組織化水平。具體操作措施包括做好做細樓院和社區議事廳、培養社區參與式協商人才、培育發展社區居民領袖和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利用社區服務項目大賽激活社區內外個體和組織積極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等。
其二,堅持人才為本理念,培育一批有創新理念、綜合服務能力和良好職業素養的社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包括社區社會工作者和社區居民領袖在內的社區人才關乎社區治理的未來發展,對此可借助各類基層樞紐型組織平臺和專業社會組織的力量,以實際行動重視陪伴式社區社會工作者人才隊伍建設,確保社區服務和治理創新的人才保障。對于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增能培力方面,可以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基于社區實踐和現實情景的實用性系列能力建設、培育優秀社區主任書記和有潛力的青年社區工作者、優化社區工作者人才選拔、使用、管理和考核制度等。
其三,以項目化運作和管理為新手段,活化社區治理相關資金使用,引入外部社會力量,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激活社區內生活力。具體做法包括以項目化方式引入專業社會組織和具備良好社會責任的公司企業助力社區治理、推動以居民為主體參與社區建設的社區服務項目大賽、支持社區治理專項難題破解等。這一方式能夠有機地將社區治理的不同利益相關方串聯起來,實現其各盡其責、各顯其能和各獲所需。這既符合有關政府職能轉移和購買服務的政策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創新了資金使用方式,同時也能夠搭建居民互動協作平臺,培育社區社會組織發展,讓居民更有參與感和獲得感。
其四,積極探索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模式,逐步邁向“扁平化”的社區治理結構,并對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地區性社區治理生態建設做好了鋪墊。當前的社區問題日益復雜化,新老問題的交織使得社區治理難度大大增加,同時社區居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和個性化,倒逼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因此,應積極建構起由基層政府部門、專業社會組織、社區基層組織、社區居民及其自組織和社會單位等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協同解決社區治理和服務難題。這也是供給側改革在基層社會治理上的具體體現。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步入新時代,社區治理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從當前的方向引導來看,基層社會治理將是未來深化改革和社會建設的重要領域,街道和社區將很快成為社會治理的重鎮和基本落腳點。這一導向將牽引不同政府部門、公司企業和社會組織向基層聚集且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聯動關系,并形成協力破解更多更大治理難題。所以,基層社會治理的未來在于政府、社會和市場三大主體的跨界合作與充分互動,全新的社會治理格局的顯著特點便是從單一治理主體邁向多元共治,這就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和協作并扎根深耕下去,并落實在基層城鄉社區,以切實增強居民百姓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