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崔子研
勢能作為物理學概念,是儲存于系統內的能量,可以釋放或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公益也有新狀態、新能量。
現在有個詞叫“善經濟”,釋義紛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公益慈善在經濟建設中有作用、有位置,其實稱“公益經濟”好像更寬闊、更準確。這其中寓含著發展的概念,即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有了發展公益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公益在促進企業文化、經濟文化建設方面也有著積極的作用。我國公益經濟和整體經濟發展同步增勢,形成了一個“經濟發展→社會資源→公益捐贈→受益發展→社會資源→經濟發展”的循環式公益發展鏈環。經濟勢能帶動公益勢能,公益勢能應該通過運動轉化促升經濟勢能。
非營利性的文化事業本身就是公益事業,公益促進文化發展更是公益事業。我國公益在教育領域取得了不少佳績,也會繼續深化。在文化方面,公益文化有自身的傳承,如扶助救濟思想、利益普惠思想、精神塑造思想、社會發展思想等。但公益在藝術創作、新聞出版、文物保護、群眾文化、科技科普等方面的作為,在新時代更能有所發揮。傳統文化傳承是公益的當然領域,文化從來都是政府和社會兩條腿走路,僅靠政府推動是不行的,千百年來文化的積淀和發揚更多的是社會傳播和蘊養。再就科技而言,科技攻關孵化、科技人才培養、科技知識普及等都是公益釋放的舞臺。在新時代大力推動文化科技發展的時刻,公益應該就勢而上,不能失勢于當前、失勢于未來。
和諧社會建設是時代的主題,公益當然孕勢于其中。公益一直和企業社會責任手挽著手、肩并著肩,公益一直和社會事融著事、心連著心,和諧社會建設中,公益不可缺。公益要成為社會治理的助力者、社會責任的擔當者、社會和諧的貢獻者,要幫助企業踐行社會責任、協助政府實現社會治理、引流資源促進社會公平、志愿服務紓解社會困難、呼吁疏導化解社會矛盾,不論是社區還是農村、心理還是法律、錢物還是時間,公益始終是和諧社會的一部分。
公益往往將貧困列在首位,實則不然,生態資源環境的破壞是貧困的根源之一,治標不如治本,對生態資源環境的關注是對人類的本質關注。循環經濟就是要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經濟,公益在生態資源環境建設中是政府管理鏈、社區支持鏈、文化銜接鏈、社會互動鏈中重要的一環。公益不必只強調自身操作,更要強調社會倡導、借勢推動,公益的倡導力是可以轉換為生產力的,公益有公益的時代優勢。
新時代賦予公益新勢能,在各個方面都能新釋放,不止如上所述。
資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