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崔子研
社會企業在我國概念的明確度還不夠清晰,自認定和社會認定標準不盡一致,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案例還不足以形成成熟的理論依據,發展的事物,創新的事物,總是一步一步才會明朗。但涉及的一些問題還是可以探討的,不管是外國的還是中國的,事物的本質是相通的。
客觀上解決一定社會公共問題的企業不是現在意義的社會企業。企業產品是市場決定的,任何產品都客觀上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也都具有一定的社會需求,如降解塑料袋有利于環保、藥物牙膏有助于護齒、體育用品有助于健身,但不能說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都是社會企業,那樣社會企業和一般意義的企業就沒界限了。至少社會企業要有解決社會問題的出發點和切實踐行的落腳點。
社會問題的最終解決靠的是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不論是社會企業還是一般意義的企業,都必須在市場經濟中得到充分發展。在這一問題上,都得遵循同一的市場規律,方法問題不干涉性質問題,只要用發展經濟解決社會問題就夠了。
社會企業強調的是贏利動機和投向而不是贏利的手段。如果硬要掰扯清楚社會企業是什么,可以不以贏利與否界定,而是要看建立企業的目的和盈利的投向,就是花給了社會沒有,解決了社會問題沒有,財富的積累進入個人腰包沒有。如果寬松一點,也要看盈利投向的比例,有多大成分屬于社會企業或多大比例就算作是社會企業。
“公益+公司”和“公司+公益”都是值得肯定的的選擇。“公益+公司”無非是強調公益的可持續性,“公司+公益”無非是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一種是突出公益或社會企業的功能,一種是突出企業的功能,二者都有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和理由,并不矛盾,就看實施者的選擇。
社會企業和傳統公益慈善并行不悖。純粹的公益慈善今天還是主流,將來也不會沒有,這是公益慈善市場的選擇,不以每個人的意志為轉移,捐贈做公益慈善直接便捷高效,何樂而不為。社會企業會發展,但不是絕對單一、一統天下。社會企業和傳統公益慈善各有千秋,是互相借鑒的關系、促進的關系,而不是天然排斥的關系。
資深公益人
崔子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