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9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盧磊
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和中國社會工作的整體發展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路徑選擇的問題,融入既有服務體系還是另辟新徑?筆者認為,這兩個方面需要有所兼顧和同步推進,并在發展過程中進行實踐比較和經驗積累。
體制內更新:以工會為依托推進企業社會工作發展。工會是我國較為傳統和成熟的群團組織,有比較系統的組織體系,并且廣泛地分布在不同類型和不同領域的企業中。在我國,工會是企業員工的利益代表者。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企業員工需求的日益復雜化和多元化,工會如果要獲得企業員工的擁戴和支持,要盡快引入專業的社會工作。傳統服務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在企業員工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國工會應積極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敢于迎接挑戰和創新服務機制與內容,充分發揮工會的“維護”、“參與”、“建設”、“教育”四大職能。進一步而言,要充分地發揮工會的應有職能就需要革新服務觀念,引入社會工作價值理念,注重人文關懷和需求導向的原則。同時,應以此為基礎借鑒引入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社會工作經驗,并結合實際發展創新工會工作,這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本土化企業社會工作發展路徑。
在我國社會工作發展早期,上海市總工會就已經開始探索工會社會工作理念與方法在女工工作方面的應用,這是很好的開端。但是,企業工會引入社會工作還是一個新課題,作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我們可以在相對有意愿且有較好基礎的地區或企業進行先行探索和試點,跟進同步行動研究,逐步積累經驗和邁向成熟發展之路。具體可行的參考做法包括開展工會干部社會工作領導力培訓、企業社會工作培訓,在工會組織內設置社會工作崗位,與企業合作嘗試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化運作等等,其中要抓住一個核心即工會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從宏觀層面講,我們需要起步加快工會社會工作的相關研究和制度建設,為其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目前,北京市總工會、寧波市海曙區總工會等地方工會系統也在以設立社會工作部門、設立專職工會社會工作者崗位、購買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等方式積極嘗試引入專業社會工作推動職工服務和群團工作的創新發展。
體制外開拓:企業福利責任的承擔和社會組織的介入。從西方發達國家和我國港臺地區的發展經驗來看,企業對于員工的責任承擔已經遠遠超越了勞動報酬的支付和社會保險的繳納,而是將企業員工作為“社會人”給予全面且必要的福利和服務,以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同時提高生產效率,以達到員工發展和企業發展的雙贏目標。
然而,我國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較為重視經濟發展指標的實現,但一定程度上缺失了企業員工福利和服務體系的同步發展。這就需要政府主動作為,加強企業職工福利和服務體系的制度創制。企業應盡力避免給員工甚至社會成員帶來某些消極影響和傷害,比如生產安全事故、工傷與職業病、心理角落和精神壓力等。企業在現代社會福利體系中承擔著對員工就業與發展的基本責任,因此企業應當積極推動和實現員工福利和服務的供給專業化,引入企業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目前在我國比較普遍的做法有:一是在企業內設立社會工作服務部門或者在企業社會責任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設置社會工作崗位,以蘇州為典型;二是以購買服務或專項資助的方式委托具有專業資質的民辦社會工作機構提供專業化職工服務,以深圳和東莞為典型;三是引入專業性社會組織,并爭取政府政策和資金的配套,實現企業與政府、社會組織的三方聯動,以珠海為典型。
內外兼顧:企業社會工作發展的可能之路。從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整體路徑來看,體制內引入更新和體制外開拓并行是一個基本特點。因此對于企業社會工作的發展路徑或許也是一種參考。對于體制內來說,應借助當前工會組織的群團改革,推動社會工作積極嵌入或融入工會系統,主要在于充實工會組織的專業性人才隊伍。對于體制外開拓,主要在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和引導民辦社工機構的積極作用和專業優勢,推動企業社會工作發展。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盧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