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中華彩票 人人公益
//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 > 要聞 > 首屆全國社區創新與發展大會在京召開
首屆全國社區創新與發展大會在京召開

2017-12-2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2017年12月12日上午,首屆全國社區創新與發展大會暨全國智慧社區建設博覽會在京開幕,大會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主辦,《公益時報》社、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社區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社區服務業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農村社區工作委員會協辦。

大會以“共享、融合、創新”為核心理念,旨在探究在新技術融入社區大背景下,社會工作與社區服務需求如何充分整合,深入探討我國社區營造、社會管理、社工服務、社區養老、智慧社區等跨界、融合話題,搭建一個兼具權威性、公益性、專業性的交流展示平臺。

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京在開幕致辭中表示,社區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廣大社會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社工開展服務的主要平臺。目前,“三社聯動”、發揮社工專業作用,已成為全國范圍內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創新社區服務模式的具體實踐。

劉京總結了我國社工行業的發展成果和經驗,他認為,充分發揮社工專業作用,除了要面向不同社群開展適當的微觀個案、小組服務,解決特定人群困境,還應發揮社工在資源連接、關系協調中的專業優勢,通過三社聯動、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推動整體“社區營造”。社區營造,即從人、文、地、產、景等社區要素入手,在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中,營造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與自發解決問題的能力,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社區。

為了更好地推動城鄉社區治理現代化和美好社區建設,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在本屆大會中啟動了“美好社區計劃”,并進行了美好社區計劃專家委員會專家聘任儀式、合作企業簽約儀式。

美好社區計劃將發揮社工專業優勢,搭建平臺、組建專家團隊、整合多方資源,與服務商建立戰略合作,重點從社區產業、社區治安、生態環保、景觀設計、智能社區、社區養老、遠程醫療等方面著手推動。由城市治理、農村發展、社會工作、文化保護、建筑設計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委員會,將是我國社區營造領域的頂尖智庫。

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主席露絲·斯塔克出席會議,并發表了主題為《置身于發展社區中的人們》的演講。

作為擁有來自127個國家超300萬名會員的國際社會工作機構主席,露絲·斯塔克認為,社會健康對于經濟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持續社區的打造則對于社會健康至關重要。而社會工作的目的之一就在于觀察和聆聽社區的需求,為它們做出最適合的培養,在這其中,面臨各種挑戰的個人是工作關鍵。

露絲·斯塔克還以自己的家鄉——坐落在蘇格蘭海上的偏遠小島Barra為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一個人口不足1200、大部分時間與外界隔絕的孤島,是如何通過強調個人與整體互動關系的社區營造方案的介入,實現了社區的自給自足和社會問題解決。

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貴倫,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張曉山,北京市民政局黨委常委、副局長謝延智,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成員、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張寶甫,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王天夫等各界嘉賓出席大會并發表了主題演講。參加會議的還有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何建民,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王國英等。

大會還舉行了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彤馨工程合作簽約儀式。

本屆大會設置會議和展覽兩個部分。會議以演講、研討、沙龍等多種形式闡述大會主題。展覽包含社會工作行業組織/機構、發展成果、網格化與社區商業圈及便民服務建設、社區養老、智慧社區整體解決方案等內容。

2017全國社區創新與發展大會暨智慧社區建設博覽會是我國首個以社工發展和社區建設為主題的展會,首屆會議在北京舉辦,以后將在全國范圍內每年舉辦一屆。

(本報編輯部)

劉京:踐行社工使命 營造美好社區



 

2017年3月,民政部辦公廳將2017年國際社工日的中國主題確定為“社工讓社區更美好”;2017年9月,亞太地區國際社工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創新社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被作為會議的重要議題;2018年7月,世界社會工作教育和社會發展大會將在愛爾蘭舉行。

社區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廣大社會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問題。

社區是社會的基本單元,也是社工開展服務的主要平臺。發揮專業作用,扎根社區,解決社會問題,促進民生福祉,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工作的重要歷史使命。

從2015年到2017年,“專業社會工作”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社區、社會組織和社工,簡稱三社。目前,“三社聯動”,發揮社工專業作用,已成為全國范圍內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提升社區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創新社區服務模式的具體實踐。在“三社聯動”中,社區是綜合平臺,社會組織是載體依托,而社工是必不可少的專業人才支撐。

目前,我國已有50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社會工作專科、本科、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已達到80余萬人,有6000多家社會工作服務機構,590多個社會工作行業組織,廣布城鄉的社會工作服務體系已初步建立。在保障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加強社會建設等方面,專業社會工作者已成為一股重要的專業力量,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到2020年,我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將達到145萬人。

在社會工作服務實踐方面,我國已建立了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以生活困難群眾和老年人、兒童、殘疾人、社區矯正、戒毒康復等特殊人群為重點,實施了一系列社會工作服務項目,充分發揮了社會工作在服務群眾需求、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專業作用。

總結我國社工行業的發展成果和經驗,充分發揮社工專業作用,下一步,除了面向不同社群(如老人、兒童、青少年、流動人口等)開展適當的微觀個案、小組服務,解決特定人群困境,我們還應發揮社工在資源連接、關系協調中的專業優勢,通過三社聯動、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推動整體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即從人文地產景等社區要素入手,在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中,營造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與自發解決問題的能力,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社區。

什么樣的社區稱得上美好社區?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不過,美好社區還是有一些公認的標準,比如環境宜人、居住安全、生活便捷、關系融洽等。

參考世界范圍內的社區發展,基于我國社區發展的現實訴求,我們認為,美好社區應該是環境友好、服務便捷、福利健全、智慧智能、產業發展、文化多元、公共參與、綠色環保的可持續發展社區。

為了營造美好社區,我們將發揮社工專業優勢,搭建平臺,組建專家團隊,整合多方資源,與服務商建立戰略合作,重點從社區產業、社區治安、生態環保、景觀設計、智能社區、社區養老、遠程醫療等方面著手推動。

1、美好社區應該是環境友好的宜居社區。我們將與房地產開發、建筑設計、物業管理等機構深度合作,以“參與式環境規劃”等方式,打造美好社區環境。

2、美好社區應該是科技引領的智慧社區。

3、美好社區應該致力于集健康、醫療、福利為一體的福利供給體系打造。

4、美好社區應該有完善的社區養老解決方案。

5、美好社區應該有豐富便捷的社區服務供給。

6、美好社區應該關注居民的生計產業問題。

7、美好社區應該與精準扶貧、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等結合起來,營造環境,更營造信心,重振鄉村產業。

8、美好社區建設應該尊重在地文化,注重文化傳承。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社區雖小,連著千家萬戶”。為更好地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求,創新社區服務,解決社會問題,營造美好社區,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將發起“美好社區計劃”,重點內容如下:

1、建設智庫。組建“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美好社區計劃專家委員會”,吸納城市治理、農村發展、社會工作、社會組織、建筑設計、文化保護、智慧社區等多領域的理論與實務專家,打造我國社區營造的頂尖智庫,推動研究、實踐探索和人才培養。

2、跨界合作。創新社區服務供給,發揮社工專業優勢,跨界聯合互聯網與大數據、社區養老、遠程醫療、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民宿旅游、文化創意等領域的優秀企業,開創社區社會服務新局面。

3、實驗基地。在全國遴選建設“社區營造示范實驗基地”,探索跨界專家、社工、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城鄉社區營造路徑。

4、人才培養。推出全國社區營造人才培養及課程包計劃,培養一批適應新時代社區發展需求、復合型、高素質的社區營造引領人才。

5、案例編選。舉辦全國百佳社區營造案例編選活動等,提供孵化培育服務,助力全國社區營造。

6、研究倡導。通過實踐探索和行動研究,提供政策建議,助力美好社區建設。

時代發展對我國城鄉社區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好社區利國利民,但其達成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可為。“咬定青山不放松”,讓我們攜手同心,共同參與,共建共享,營造美好社區,實現幸福生活!


露絲·斯塔克:置身于發展社區中的人們

 

國際社會工作聯合會擁有來自127個國家的超過300萬的社工會員,致力于發展和創造全世界的人類和平以及公正。所有國際工作聯合會的會員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景,就是推動社區的社會健康及經濟健康,這兩者同等重要。

我與很多努力想改變社區的人們一起工作過。我也接觸過一些案主,他們總是會覺得他們被隔離于社區之外,而且生活在陰影當中,包括一些個人的悲劇、遭受自然災害或者家庭變化后所受到的創傷、受虐待、失去工作、失去家園、身體或精神上的健康問題、藥物濫用以及犯罪行為,這些最終都有可能導致他們自我價值的喪失。

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我認為每一個人都與家庭、社區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在實踐當中,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所受到的環境影響對他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社會工作者,我們需要了解個體以及其所處環境系統的發展模式,人和社區發生變化時的相互影響以及分析思維導致的干預,包括社會信任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時,我們要掌握實現這些目標所需要的所有技能。

對于社區的可持續性發展,我認為社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即人們必須有安全、快樂的生活,這是衡量社會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指標。

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生活。在這其中,工作、居住、與家人的聯系、是否與當地社區隔絕,這些所有的變化都是流動性的。

我想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是我家鄉,它是威爾士西北外群島中的一個叫Barra的小島。從威爾士本土到達這里,坐船的話需要5個小時;島上的居民說蓋爾語,這是一種獨立語言;島上人口在不斷減少……它非常美麗,但是發展非常落后,這個島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維持經濟的發展和社區的繁榮。它所存在的主要的社會問題有社區的個體隔離、失業、新舊社區成員的不信任、非常少的基礎設施建設、經常受大西洋季風影響、沒有監獄和醫院、殘疾人進入這個島非常困難、家庭暴力普遍、酒精和藥物濫用非常嚴重、社會資源非常稀缺(只有一名教師、一名社工、一名護士和一名警察)。

但是這個島上有社區,居民們在一起找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社區公園。在社區公園中,人們可以找到一個安全、可靠、無危險的地方來種植蔬菜,同時他們也可以在這個社區公園中分享他們所做的食品,并且出售他們所種的農產品。

曾經觸犯法律的人可以在這進行社區服務,從而使法院撤回它所受懲罰的法院令;有精神健康問題和學習障礙問題的人在這也可以找到工作,他們可以進行一些農產品的種植以擴展或者開拓他們個人的生存能力;社區公園還是新入駐社區人員和老年人的平臺;他們在社區公園中建立了一個咖啡館,為整個社區的社會團體提供服務,也幫助人們在這社區當中找到歸宿感。

在社區公園中,人們能夠真正找到被需要的感覺。這是社區承載以及社區建設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

社區公園的建立解決了非常多的社會問題,它的結果就是減少了社區的隔離,給予社區成員們尊重,包括增加社會責任和資源的可回收利用,同時在這里建設了風力農場,幫助國家電網風力發電,并向整個英國電網輸送電力,當然這也是收費的。這一切使得整個社區經濟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我們可以看見,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和農村社區都是可以實現的。我們需要從戰略上來規劃我們的社區投資以共同生產,這對所有權擁有者或負責人都是至關重要的。社區成員的被需要和他們的自我價值的體現,也是為可持續性發展的社區做出重要的貢獻,同時也創造了社會的健康發展。

讓人們從過去的創傷經歷中恢復,讓人們融入一個新的環境,讓他們建立起互相幫助,讓他們能夠獨立穩定地生活和工作,這是對于社會工作者的挑戰,也是社會工作對于社區可持續性發展的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我堅信,我們在一起可以有所作為,也非常高興能夠跟大家一起工作。


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主任宋貴倫:智能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有力支撐

智能化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保障和智慧社區建設的有力支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建設智能城市、智慧社區要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市場基礎作用和社會協調作用,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如果說從科室辦公到一站式服務辦公是社會服務和城市管理的第一次革命,那么網格化是又一場更深刻的革命,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北京是網格化智能體系構架樹立了起來,從而使政府服務越來越精準、管理越來越精細。

天津市民政局黨組成員、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 張寶甫: 天津智能社區治理與服務多樣化探索

在智能社區治理服務上,天津進行了多樣化的探索。第一是智能養老服務,目前開展智能居家養老的企業和機構已經超過80家,落地社區212個。依托智能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委員會,扶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第二是在中心生態城探索構建了由電子市民中心系統、社區居民誠信系統、民情系統組成的智能生態三系統。第三是探索智慧泰達升級版,充分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為居民和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委員 張曉山: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鄉村社區治理

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深化農村社區建設試點工作,完善多元共治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的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鄉村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指明了方向。第一,在法治的框架內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公序良俗的作用;第二,要發育多元化的社會組織;第三,探索自治功能下沉到村民小組或自然村一級。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 王天夫:新時代社會治理的中國道路

社會治理的具體內容,第一就是要加強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第二要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的建設;第三是要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建設;第四是要加強社會生態服務體系的建設;第五是要加強社區治理的體系建設。

加強社區治理體系的建設,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的互動。

北京市民政局黨委常委、副局長 謝延智:“三社聯動”推進首都共建共治共享

這十年來我們通過探索實踐實現了三社聯動的政策制度化、實物理論化、服務標準化、治理專業化、思維一體的建設目標。從2013年以來連續投入專項資金近3千萬,先后購買了151個項目,涉及全市306個街道,950余名專職社工和280余名的專業督導參與到三社聯動。我們把一些事務性、輔助性的、政府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可能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讓渡給社會組織來做。讓社會組織去團結凝聚社區居民共同來做,發揮他們專業性的優勢,使這項工作科學規范地推進下去。

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執行院長 史柏年: 信息化技術與社會工作

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學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順應這樣的時代發展,迎來創新和發展,這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第一,利用信息化技術引入大數據分析指引行業發展。基于現代技術建立的大數據平臺,能夠比較全面地掌握整個地區不同人群的數量、分布、問題和需求,對于社會工作的專業服務在整個地區的規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大平臺提供的數據是動態的,這樣就比較有利于我們社會計劃的及時更新和完善。

第二,利用信息化技術創新社會工作服務模式。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實際上為我們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的方法提供了一個創新的機遇。

以個案工作為例,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社工和服務對象可以通過微信、QQ、郵件、視頻等進行互動,就是說在不同距離、不同時空的人們都可以開展互動。以小組工作為例,可以以微信群、QQ群的方式,將地域跨度比較大或在不同時空下的、具有相同問題和需求的人員集合起來,通過專業的方法引領其自助和互助。

第三,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遠程培訓或督導。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線上會議、線上培訓、線上督導這樣的功能,加強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知識的教育和情感的支持,使他們能夠提高專業技能,更好地服務民眾。

第四,利用信息化技術提升公眾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在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善用科學技術,通過互聯網把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社會工作的服務鏈接、服務成效傳播到更廣大的民眾中間去,讓他們了解我們可以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我們的服務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社會工作的社會認知度和認同度。

總之,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工作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我們要善用這樣的機遇。在這里,我也呼吁社會工作的從業者和現代網絡技術的開發者、研究者一起攜起手來,利用現代的技術推動社會工作的創新與發展。

思源科技集團副總裁、思源政通集團董事長 張亮:用智慧化手段推進社區建設

理解的智慧社區它一定是集居家生活、鄰里社交、物業服務、政務服務和社區管理的一體的智能環境。首先是全面的融合,包括技術手段的網絡融合、數據融合、服務的融合。第二需要便捷的感知服務,它應該用智能化的手段,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將居民需求的服務、資源、消息及時推送給居民。第三是數據驅動的生態,它一定是基于百姓的行為數據、需求數據來構建一個精細化的數據管理的模型。第四非常重要的一點需要通過活動運營、用戶運營和應用運營等等各種的運營方式讓這虛擬的社區平臺必須要活躍、必須要黏性。

碧桂園物業總公司副總經理 徐彬淮:社區場景下智慧生活創新實踐

社區場景下如何進行智慧生活的創新實踐,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叫以物聯為基礎,我們發現整個社區服務行業經歷了人類密集到科技密集將來甚至可以叫數據密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第二個關鍵詞是數據,就是以數據為工具,物聯網把很多東西集結在一起,形成的數據怎么應用呢?就是精準服務。在社區里根據群體細分訴求,并且精準化提供相應的服務,是未來的趨勢,而這趨勢的推動就是以數據為工具來去構建。

第三個詞是生態。現在大家在談一個廣義社區的概念,廣義社區其實主要是體現在兩點,第一個就是泛社區,住宅和周邊的業態包括寫字樓、商業、公共設施越來越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第二個不同就是社區的服務更加多元化,不再是傳統的社區類的服務,有更多的和其他跨界服務相結合。

大愛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養老事業部總經理 邱筠堯: 大愛城養老:智慧服務,盡享悅老生活

如何智慧化養老已經成為社會養老社群營造中不可缺的重點,也是大愛城近年來探索和實踐的課題。大愛城提出智慧養老信息化建設的三步走,首先我們是信息管理、運營管理信息化,決策管理數據化,養老生活智慧化,將智慧社區建設的重點放在衣行、食住行、農業教育的方面,規劃搭建平臺系統,集成智慧養老、智慧醫療、智慧物業、智慧配送、智慧出行等應有的服務,實現了養老服務的便捷化、數據采集精準化,有效減少并減輕長者的健康隱患。

在大愛城的長者入住的時候,首先養老中心會進行長期的健康體能測試、評估,通過健康指標來收集各項的生命數據,基于大數據分析實現健康干預、風險提示的功能。并將結果同步反饋到生活管家還有醫務部門,可以讓生活管家和醫務人員隨時了解長者的身體狀態,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通過精準的智能智慧醫療管理,把重點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

碧桂園物業總公司副總經理 徐彬淮:社區場景下智慧生活創新實踐

社區場景下如何進行智慧生活的創新實踐,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叫以物聯為基礎,我們發現整個社區服務行業經歷了人類密集到科技密集將來甚至可以叫數據密集這樣一個發展過程。

第二個關鍵詞是數據,就是以數據為工具,物聯網把很多東西集結在一起,形成的數據怎么應用呢?就是精準服務。在社區里根據群體細分訴求,并且精準化提供相應的服務,是未來的趨勢,而這趨勢的推動就是以數據為工具來去構建。

第三個詞是生態。現在大家在談一個廣義社區的概念,廣義社區其實主要是體現在兩點,第一個就是泛社區,住宅和周邊的業態包括寫字樓、商業、公共設施越來越多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第二個不同就是社區的服務更加多元化,不再是傳統的社區類的服務,有更多的和其他跨界服務相結合。

大愛城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養老事業部總經理 邱筠堯: 大愛城養老:智慧服務,盡享悅老生活

如何智慧化養老已經成為社會養老社群營造中不可缺的重點,也是大愛城近年來探索和實踐的課題。大愛城提出智慧養老信息化建設的三步走,首先我們是信息管理、運營管理信息化,決策管理數據化,養老生活智慧化,將智慧社區建設的重點放在衣行、食住行、農業教育的方面,規劃搭建平臺系統,集成智慧養老、智慧醫療、智慧物業、智慧配送、智慧出行等應有的服務,實現了養老服務的便捷化、數據采集精準化,有效減少并減輕長者的健康隱患。

在大愛城的長者入住的時候,首先養老中心會進行長期的健康體能測試、評估,通過健康指標來收集各項的生命數據,基于大數據分析實現健康干預、風險提示的功能。并將結果同步反饋到生活管家還有醫務部門,可以讓生活管家和醫務人員隨時了解長者的身體狀態,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務。通過精準的智能智慧醫療管理,把重點放在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上。
太極計算機股份有限公司政府三部總經理 王朝陽:對新時代下智慧社區的探索

社區服務進入了城鄉統籌的新階段,如何構建多層次的政府公共服務與社會力量相匹配的模式,如何實現服務資源多樣性和監管有序的協同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社區建設中面臨主要的三方面問題,一是社區服務社會化程度比較低。二是隨著社會的轉型政府大量的職能下沉,居委會承擔大量交辦的任務,就形成了政務服務弱這樣的一種局面。三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缺乏統籌規劃,業務系統難以在社區沉淀進行落實整合,存在較為嚴重的信息孤島。

在智能時代到來的今天,作為IT服務商我們希望通過新IT服務的創新探索來推動互聯網+與城市服務深度融合,從而構建攝食智能、服務便捷管理精細化的服務體系。通過政務業務的協同,數據共享業務開放,實現公共服務的精細化、精準化、智能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打造數據共享生態,實現社會服務的專業化、人性化。

熊貓公寓創始人、CEO 王璽龍:虛擬和實體社區的互動互利模式研究

熊貓公寓誕生于2016年,我們主要是以存量資產委托和經營的平臺,為廣大的租賃社區、以及租賃的人員提供社區運營以及社區服務。

熊貓公寓提供“8+8”的服務體系,第一個8就是八大工區配置,從超市區、咖啡區等,給租戶一個非常良好的居住環境,也是共享客廳的一個理念。第二個8就是我們八大免費服務,從熊貓APP,到所有的免費網絡、免費維修、免費健身等。

未來中國會涌現大量的專業租賃社區,而租賃人群的年輕化、互聯網利用率之高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會帶來社區被服務人員、服務主體和服務手段的相應改變。相應地,社區應實現智能化,提高社區的運營價值、提升社區商業效率、提高社會效益和提升社區及社群變現能力。

古村之友創始人、理事長,新鄉賢工程發起人 湯敏: 重塑鄉魂:新鄉賢工程于社區營造

作為一家NGO,古村之友致力于保護鄉土文化設施、保護古村落,并用“互聯網公益PNPP模式”在全國培養了規模可觀的志愿者和“新鄉賢”群體。

激活鄉村社區,比較難做到的就是找到有愛心敢于做公益事業的牽頭人。

對于新鄉賢,我們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敢于為鄉村做好事,做好事就是鄉賢的重要特征。當前的鄉村發展不起來最大的原因就是失去的凝聚力,什么是最好的凝聚力?就是搞這一些具有文化和榮譽感的事業,會有大量的人因為這樣的公益事業凝聚起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破舊老房子的修復。鄉賢向我們申報,我們啟動籌款,籌款的過程當中形成本地力量的凝聚。而本地力量凝聚之后動員線下資源,形成各種非貨幣型資源的供給,比如說捐書、捐建材、捐設計的,同時媒體也參與。干成之后上功德碑,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修好之后最后變成當地的一個公共空間,而背后就凝聚了這一個地區的活力。

讓公眾通過自發的力量搭建平臺籌建起來,比房子重要的是我們重新激活了一個鄉賢,讓鄉賢參與到新時期的鄉村治理和發展中。新鄉賢先做好事,做好事帶動生產,最后形成鄉賢理事會,還有鄉賢基金會。

與城市社會發展相反,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文化發展反而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為只有文化和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才能夠解決廣大鄉村的內生動力和活力的建設。

特斯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趙立:社區AIoT:智慧城市基礎單元建設

什么叫Alot?Alot是AI和IOT的組合,物聯網是IOT,它串聯了很多的物體和產生了很多的數據,這一些數據如何能夠應用到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能夠為我們政府、社區和樓宇進行服務,AI就是下一個主題和方向。

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建筑,社區里面的水電氣還有居民,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原先是躺在表格上的,如何讓他們由靜態轉化為動態,需要我們更多的以物聯網的技術加裝更多的傳感器和控制器。這些數據可以被上傳管理平臺,加以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后,可為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平安城市的打造形成思路和目標,為最后的決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唐忠新:社區治理創新進程中的“三社聯動”

三社聯動是社區治理的創新成果,也是社區治理的客觀要求。應該怎樣推進三社聯動呢?三社之間其實有重合的地帶有重合的領域。應該瞄準三社的復合地帶和領域推進三社的要素聯動,來推進三社的工作聯動。發展社會工作、把社區作為主陣地,把社區工作者的社工化作為社會工作的一項突出的任務,這樣一來就可以收到三社共同的發展效果。

推進三社聯動要構建三社聯動的社區工作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社區治理的文件當中提到,完善社區組織、發現居民需求,統籌設計服務項目,支持社會組織承接引導專業社會工作團隊參與的工作體系。

第一,要把居民需求變成社區工作,圍繞人民群眾的需求來開展工作。要發現社區老百姓的需求,并努力去解決。第二,要把社區工作變成可操作項目,也就是項目化運作,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

那么社區工作變成項目之后應該怎樣落地?可以把一部分項目分給社會組織運行,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和資源共同為居民群眾服務。尤其現在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購買服務,利用這一機會,我們可以幫助社會組織申請項目,幫助社會組織運營。

這樣一來我們的社區服務項目、社區居委會和社區社會組織就能有機聯動在一起。

臺灣小鎮文創天空院子創始人 何培鈞:從文化、社區到小鎮的地方實踐省思之路

經濟高速發展忽略了地方文化的價值,我想將失去的文化重新修復回來,回饋社會、鼓勵社會。我的想法就是讓來的人停留更長時間,我能想到就是民宿,因為民宿是讓旅客停留時間最長的。

我們開民宿不是為了做項目,而是為了文化,為了讓臺灣青年放下身段去推動商業和文化的改造。我們透過民宿的價值觀,讓年青人回鄉從事相關行業。

可是我們發現,當游客增加的時候當地人口卻開始逐漸減少。因為幾乎每一個鄉村、鄉鎮全部都是用招商的方式去運作,在規范的范圍內大量招商,產業跟當地居民沒有任何關系,而且賣的產品一致化、雷同化,沒特色。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能夠讓鄉鎮社區越來越在地化,而不是沒特色。所以我們的耗材都開始植入到當地的生產當中,讓公眾、社會學家以及民眾參與進來,這個過程也是價值重建的過程。

開始推動這樣一種生態建設的時候,我們就意識到,鄉鎮、農村、社區最缺少的就是有專業能力的年輕人。要怎么做呢?四年前我做了一個實驗,租下了一個小鎮四棟空房子,第一年,所有的年輕人可以憑借自己的專長和專業免費交換住宿。一年下來,來自新加坡、香港、大陸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都到這邊做專場交換。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劉佳燕: 社區更新背景下的參與式社區規劃之路

當我們面臨信息革命帶來的巨大沖擊的時候,二維的土地開始轉向對于三維場所、品質的關注。我們開始強調如何把散布在城市空間中的各種資源加以動員、聯系,來發揮他們的效應。我們開始關注空間的生產過程以及它背后的社會公平問題。我們不止關注引入了什么,更關注這些資源對于城市自身、對于社區自身帶來的發展。

在轉型背后,中央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目標,建設文明城市不僅僅要實現小家和大家,社會空間協同發展的同時也強調了如何重新構建每一個人在城市中的主體地位。每一個人都有進入城市的權利、平等自由享有城市資源的權利,同時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改造城市進而實現自我全面提升的權利。

如何來做呢?公共領域是一個重要的抓手,而這其中公共空間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陣地。因為它的公共性使得所有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這里集聚,而空間的唯一性使得這些不同的需求會發生不同的碰撞,這就需要換位思考,需要妥協,需要學會如何達成共識。這其實就是對人的城鎮化和社會化非常好的一個教育的途徑。

社區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真實生活體驗,給予我們發自內心的呼喚,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想擁有一個更好的家園,我們也將共同致力于此。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同創新生態設計中心 鐘芳:社會創新設計——為社區更新而設計

設計本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學科,設計能夠發展起來是為產業服務的。設計本身就是因為產品制造處在一個非稀缺化的時代才涌現的。這種非稀缺化的產品制造就帶出設計本身獨特的價值。

我們經常提到社區服務、養老服務、各種各樣的智慧城市服務,既然有了服務也就有了服務設計。服務業在我國擁有巨大的增長空間,服務設計也就應運而生。

服務設計首先來自產業的需求,最初基本上是來自商業領域的需求。我們現在也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即我們的公共服務或者說社區服務業越來越需要服務設計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很多時候會把社會創新設計約等于服務設計,或者說是為了公共服務而做的設計。

那么我們到底是如何做社會創新設計的?有時候,很多創新來自專業人員在公共領域和社區服務的創新,很多精彩的案例來自普通人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所有服務型的平臺和實踐上都無法脫離設計力量的支持。

社會創新設計仍然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設計學科的分支,希望今后有更多機會能夠參與到真正的社區服務或者公共服務構建當中。

北京行政學院社會學部教師 談小燕:跨界社區營造的探索

現在中國進入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時期,帶來了很多很多挑戰。目前的城鎮化其實更多的是物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我們有政府、有市場,但是缺少了社會的角色,所以要想現代化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

現在提出了社會治理創新。政府已經意識到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方式不行了,明確提出要落實到基層,要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現階段我們在做社區營造的時候除了考慮它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空間,還要考慮到居民和居委會之間、居民和物業之間、居民和街道之間乃至與政府之間關系良性的互動。我們要明確政府要做什么,政府需要轉變觀念,需要機制和體制改革。

對于社區來說,我們希望組織架構重新設計,我們需要培育一批新型社區工作者。核心需要是對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黨組織之間、居民和居委會及物業之間、居民和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構。

社區是一個整體,需要整合跨界資源,最終目的是激發社區活力,激發社區的內生性。這個工作的核心是居民,我們需要為人進行社區營造。我們這幾年探索出一條多元化的路徑,也就是政府和高校跨專業的專家合作,社會組織的參與以及轄區單位參與物業多元化的參與路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翼乌无遮挡全彩老师挤奶爱爱帝国综合社区精品 |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丁香五月综合久久激情|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 伊人久久大香线焦综合四虎| 狠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五月| 久久综合噜噜激激的五月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野外| 综合欧美亚洲日本一区|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涩综合|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 亚洲情综合五月天|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综合| 伊色综合久久之综合久久| 狠狠色噜噜色狠狠狠综合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日韩无码系列综合区| 亚洲综合日韩久久成人AV|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综合综合二区| 色综合中文综合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天天综合久久久网| 2020国产精品亚洲综合网 | 久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伊人久久成人成综合网222| 婷婷亚洲综合五月天小说|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 天天久久狠狠色综合| 91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网|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碰动漫3d|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蜜桃|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