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1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我叫胡舜琴,群眾,1977年5月出生于福建,1999年通過考學,來到民政部管理干部學院社區服務專業學習, 2002年7月畢業后至今,在基層一線從事社工服務工作,雖然工作很忙,工資也不高,可是我喜歡這個專業,正是基層服務工作的鍛煉及社工專業知識滋養了我,我于2008年取得中級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證書,我一直期待著和大家一起努力,讓所從事專業滋養更多的人參與到社工工作中。我先后在豐臺利智康復中心服務心智障礙者及其家長,在石景山衙門口村服務流動兒童,在前門大江社區做社區工作者,在恩派做社區建設項目主管。目前,我來到東城社會工作者聯合,做社工的支持與服務工作。我是默默服務于社會的社工隊伍的一員。也正是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習和工作,讓我不斷提升生命的質量,體味到愛、平靜和喜悅的生命本質。
一、國旗的招呼,我從小山村到大都市。
可能大家會很奇怪,一個在山村長大,父母大字不識的小女孩,怎么會來到北京。是的,當我獲知要來北京的時候,我也很驚奇。然而仔細想想,還是有根源的,那就是國旗的召喚。在90年代初,新聞聯播開始前,總是有一段升旗儀式,正是旗手把國旗很漂亮地展開,國旗徐徐上升那一幕吸引和召喚。當時想,要是能現場看看升旗儀式多好,可是念頭很快被理性埋沒。直到考到民政部管理干部學院,要把戶口遷到北京的時候,我才發現當時被理性埋沒的信念依然還在。直到現在,每當想起那一幕,每當帶著家人去看升旗儀式,每當天安門廣場國旗下路過的時候,內心依然會很激動。
二、跟隨服務對象,多方涉獵相關知識。
從1999年開始接觸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到現在,特別是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我一直有知識不夠用的感覺,盡管我一直都在堅持學習,努力學習。社會工作專業有自己的專業理論體系,然而因為是人文學科,因為要和各種各樣的人群打交道,這就意味著單單有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與工作技巧是不夠的。比如我進入心智障礙者服務領域的時候,我能接納有各種各樣行為和長相的心智障礙者,然而如何幫助他們,輔導他們學習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我腦袋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做。除了和有特教專業背景的老師學習外,當年下半年,我參加成人高考,到北京聯合大學學習特殊教育,以讓我的服務更好呈現給心智障礙者及其家長。后來到了流動兒童領域,有了社會工作專業和特殊教育學專業,感覺稍微順手一些,然而因為當時執行的救助兒童會“重出生開始重塑未來”的項目,對于低齡的孩子,如何能更好支持到家長,讓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輕松養育孩子,我繼續學習兒童心理學等相關內容。到了社區居委會,因為是老舊小區,我的服務對象增加了老年人,我又開始學習老年人服務的相關知識,參與一些老年人服務機構的培訓,如十方緣等,愛與陪伴老年人逐漸走入我的心。面對生活在拆遷改善中的居民,我們每天只能應對社區發生的各種問題,如何從欠與補的狀態中轉向發展,用問題的預防與改善引領社區發展。正好了解到清華大學信義社區營造中心,開始了社區營造相關知識與理念的學習,也逐漸在社區中開展老年人和兒童服務相關項目,通過這兩個群體的服務帶動社區發展。如今在東城社工聯這個平臺,如何引領、服務和激發社區工作者建設社區,推動社區治理的發展,我還在努力嘗試和學習中。
三、堅守社工信念,不忘初心。
從2002年至今,我服務過心智障礙者及其家庭,服務過流動兒童,服務過社區各種各樣的居民群體,現在又在著手社工支持工作。服務對象在改變,服務場所也在變化,然而,不變的是初心,一個期待社會因為我們社工群體存在變得更加美好的的信念始終堅持著。不管走到哪里,結合本土和所服務對象特點,堅守專業工作價值理念,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方法提供服務。
如在心智障礙服務領域,除了作為協調員,如心智障礙者的個案管理,需要統整各個專業的參與個案的教育訓練之外,我每周還有一兩天輪值,支持他們早晚洗漱,我需要依照計劃在實際生活中輔助他們掌握生活得技能。生活中的洗洗涮涮對于普通人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對于心智障礙,確實一個可能要練習很多次的功課。帶著孩子出門是家長們會感覺到非常艱難的事情,處理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外,最讓家長們受不了的周遭人的眼光,那種讓家長們一看就毛骨悚然的眼光。除了宣導,我們無法要求他人。但是,我們通過支持,讓家長們重新理解那些眼光,讓她們更加有勇氣帶著孩子出入于各種場合,給以心智障礙更多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機會。同時,我們也在各種外出了示范了與心智障礙者和平相處的狀態。因為當時還有辦公室的工作,所以,我也經常參與社會組織建設和特殊教育領域的活動,也正是當時展現出的專業和工作熱情,為機構贏得肯定的同時,也觸發了一些機構招募社工專業工作人員的想法。
而在執行“從出生開始重塑未來”這個項目,我們除了日常活動的帶領之外,更多的發動家長參與,他們在活動中心作為志愿者參與活動,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培育,我們的家長也能在其他空間內給孩子們成長的支持。在我離開幾年之后,當地的一個幼兒園老師說那一撥孩子,因為被溫柔對待過,所以表現的特別的不一樣。有一個非常困難的早產兒家庭,在我們剛開始接觸他的時候,目光非常呆滯,我們鼓勵媽媽多帶孩子參與機構的活動,并輔助媽媽和其姐姐在家如何陪伴這個孩子,他們在家里也會經常做一些手工,閱讀等。目前,這個孩子已經是二年級的學生,人很活潑,學習也能跟上。這是我支持過也一直在追蹤的一個孩子。
在居委會的工作,我引入了機構機構參與社區服務,并開展系列的項目活動,探索社區工作項目化運作的方式,這在當時整個街道都是先例。同時,在社區中,我們逐漸發展出社區老年人相互支持,相互陪伴的居家養老模式,也因為有這樣的一些措施,緩解了社區的矛盾,也讓老年人過上有期待的生活。也因為我們的努力,大江社區居委會在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的為老服務先進單位。通過多次的分享,向東城區其他街道社區分享項目實踐經驗。
在社工聯工作,努力將社會工作專業的視角與工作方法運用于支持社工們的服務,讓社工們體驗專業對待感覺,更加喜愛這個工作,愿意用專業助人方法去支持身邊的伙伴。印象比較深的是今年豐臺東鐵營街道的一名社工,在我們這里做社工師登記注冊,因為繼續教育年限的問題,有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交流,訪談結束后,他的反饋是從我言行中,處處能感受到專業的理念。
四、社工專業滋養我,我反哺社工專業。
社會工作專業是當時非常無意的選擇,記得畢業時我們老師說當時全國只有4所有社工專業畢業生,對于一直生活在小山村的我來說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工作業。然而,開始接觸專業課程、我們系的授課老師和同學之后,我發現這是一個非常適合我的專業,我也堅信我的選擇是正確的。在學院三年,我是在一個非常包容與接納的環境中成長,這是我原生家庭所無法給到我的。也正是那三年,我童年所帶給我的各種限制逐漸在松解,我逐漸從自卑中走出來,成為一個較為陽光的人。從2002年到現在,我在支持服務對象的過程中找到自信,找到生命中的愛,和平與喜悅。我更加理解我自己的感受,接納和愛我自己,我也更能去理解和尊重別人的感受,由心地接納我所服務的人群。社工專業與我就是一個哺育與反哺,不斷相輔相成的過程。
五、好的平臺,要有作為
2016年,我選擇入職東城區社會工作者聯合會。這是在走過幾個領域之后期待的一個平臺,我始終堅信環境可以讓人更加的友善。每個人都屬于某個社區,社區也是最能支持到每個人的環境,雖然它目前還不夠完善,不夠壯大。當每一個人可以在社區中得到接納、支持和尊重,生活在一個有人情味社區的時候,不管大家是貧窮還是富有,是強大還是弱小,都可以平和喜悅地在社區生活,我們的社會也就和諧了。比如我們的心智障礙,因為有接納的環境,他不會有暴力。比如行為問題兒童,從小得到家庭和社區支持,他可以改善,不會成為問題青年。我們的居民因為得到傾聽,不會有偏激的行為。每個人由內而外散發著正能量,很多悲劇不會發生,很多矛盾都可以化解。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正是希望借助社工聯這樣的平臺,陪伴更多的社工,與社區工作者一起營造社區工作者成長和專業發展的環境,相互陪伴與支持,一同更有質量服務和陪伴社區居民,促進協商式社區治理的發展。我們給社工提供咨詢、培訓和相互交流與學習的機會,隨著與社工聯鏈接的增加,我感受能影響到的社工越來越多,我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
我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普通的社工,是成千上午社工隊伍的一員,我愿意堅守這個滋養我的專業,同時,也期待能把我所汲取的能量不斷傳遞給身邊的人,一起為每一個家庭的幸福,為社區治理發展,為社會的和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