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梁家恩
梁家恩
家庭主婦,一貫被認為是家庭大后方的守護者,同時也是一個家庭消費的守門員,決定了家庭消費的質量和品質。在臺灣,主婦們走出家庭,走向公共,她們聯合起來,為社會的改變貢獻力量。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簡稱為主婦聯盟)是一群臺灣的主婦們組合在一起共同消費的合作社。主婦聯盟是少數從團結消費者出發,以共同購買的方式,致力于共同守護環境、支持臺灣本土、友善小農的合作社組織。
從一群媽媽開始的聯盟
臺灣的主婦們在1993年就開始探索綠色消費運動,至今影響深遠。1993年,臺灣當時環境公安事件、鎘米事件及農藥殘留等問題層出不窮,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消費者質量委員會”的一群媽媽們,開始認真思考生活消費中的另一種選擇。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她們從尋找安全無農藥的米為起點,跑遍臺灣。她們集合了一百多個家庭,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向農友訂購米和葡萄,也讓農友可以無后顧之憂穩定生產安心的食物。向社員提供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主婦聯盟的主張。
后來,主婦聯盟挑選的有機食物從日配生鮮、米麥五谷、禽畜海鮮、調理素材,到飲料零食、烘焙食品、家居用品、有機棉以及伴手禮等,合作選擇的范圍廣泛而豐富。臺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所有商品僅對會員開放,而消費者要想成為會員,必須參加合作社定期舉辦的入社說明會,一旦認同了他們的觀點,交納了入會費,就能成為會員之一,享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根據主婦聯盟網站的統計,截至2015年11月,社員人數64049人(其中法人社員為11位),職員超過470人(含兼職),每年交年費的活躍社員約3.5萬人。現有服務分社5個,51個站所,388個班組。以下是主婦聯盟的組織架構。
合作社是主婦們自愿結合的自治社團,社員是合作社的一份子,也是合作社的顧客。主婦聯盟的成立與運作依靠社員的共同出資。從組織架構可以看出,社員參與合作社事務的途徑是委員會。“選舉”是社員參與合作社營運的初步,透過選舉社員代表、理監事的過程,奠定合作社的民主制度。理事會再授權委任總經理和職員來服務社員,這是合作事業營運的民主特色。除此之外,社員也可通過地區營運委員會、教育委員會、國際交流委員會、生活材委員會、編輯委員會、中長期計劃委員會參與合作社。同時,合作社通過共學、共讀、共老、共食、共游、共育的方式促進社員內部互助合作,實現綠色環保的永續生活方式,利己的同時實現利他,實現人我關系的共好。
從一粒米開始的環保理念普及
主婦聯盟興起于1990年代,當時臺灣的有機栽培觀念尚未普及,只能從無農藥生產開始思考。主婦聯盟起初合作對象是米農,但是由于經濟、信息條件有限,她們只能通過翻開米農的賬本,以檢查對方是否有購買農藥后才確定。對于有機、環保的理念,主婦們有自己的看法,她們認為要理清楚“合理的”與“最好的”之間的關系。社員們有機產品追求是“合理的,而不是最好的”。在追求產品質量和價格之間應有合理的平衡,而不是一味要求最好的質量,反而在追求所謂“最好”的過程中,一再造成資源的浪費。
主婦聯盟曾經陷入“賣毒菊花茶”的事件中,事件的經過是:主婦聯盟合作社杭白菊的合作農友曾經連續幾年都碰到用藥問題,即便上架前合作社和農友分別送驗都合格才上架,但碰到公部門抽檢不合格,農友就被冠上違法的大帽子,而主婦聯盟合作社也被媒體報為“賣毒菊花茶”。為此,主婦聯盟合作社內部也掀起討論。但對于市場充斥大陸農藥超標的杭白菊,本土農戶種出安全用藥的杭白菊卻無法得到支持,主婦聯盟合作社也覺得矛盾,但是最后農戶提出轉為有機栽種,徹底解決用藥的問題,即便產量更少了、賣相也不佳,但透過不斷的社員教育和宣傳,社員大都會支持這得來不易的本地農產,這也是生產、消費兩端持續溝通相挺才有的好結果。
從一種消費方式開始的合作
主婦聯盟采用的合作方式是“共同購買”。“共同購買”這個名詞來自日本,日文翻譯為“提攜”(teikei),用消費者的力量支持生產者,彼此互相扶持。這是一種帶動消費意識的運動,更有人稱之為是一種人道關懷的事業,是一種服務的組織,不是以追求股東利潤為導向的公司。主婦聯盟透過共同購買的方式,解決了農業生產與銷售的問題。在臺灣,絕大多數的農民都是小農,耕地面值不大,產量不多,可以透過共同購買的方式,解決土地因過度利用而造成的地力流失,并克服中間商的剝削與囤積,甚至哄抬價格,更阻斷了他們對銷路的壟斷。
合作社信仰合作主義,“團結農民”是生活消費合作社的核心靈魂,同時還要助力改善有機農耕者的出路和生活。她們會花很長的時間與農戶建立信任的關系,一旦建立,雙方都不輕易去打破這層來之不易的關系。主婦聯盟是臺灣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倡導者,也是臺灣有機農業的“良師益友”,除了將農業專業人才帶到農村,還將消費者直接帶往農地里,合作社每季都會辦一次農地參觀的活動,取名“生產者之旅”,而農民在3月、9月會有農民大會,7月會有果農大會,其他時間則不時舉行一些教育課程,提供常態化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零距離接觸”的場合與機會。
社員與農戶是伙伴關系,即有理念的消費者支持有理念的生產者。
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會
主婦聯盟擁有多種身份: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等等。主婦聯盟的最具意義之處是讓消費者與生產者思考食品安全的問題。既保障了食品的安全,又保護了本土的農民,成就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協調、合作,并以雙方合理的價格來交易,具體實現了兼顧“安全、健康、環保”的理想。
主婦聯盟的婦女們通過家庭內的言傳身教,將這樣的消費文化擴展到家庭內部成員,使得這樣的觀念在代際中傳播。而這樣的消費文化,也適度反映出臺灣的公共價值,體現臺灣環保價值的有機、環保消費觀念,讓家庭內部的觀念走向公共視野。主婦聯盟在2015年出版了書籍《菜籃子革命;從共同購買到合作找幸福》,全書以說故事方式,探討“合作社”、共購精神、產品開發等議題,呈現共同購買的核心價值與意義。她們一個人的力量也許單薄,一群人的合作,用合作的力量,改造社會。目前國內也不乏類似的聯盟,比如北京的母嬰消費合作社、武漢代耕的企業家消費合作、廣州的天地人禾合作社等,這是一個趨勢,反映了人們的消費理念在悄然改變。
(據公益慈善學園)
鏈接
主婦聯盟的選舉機制和營運方式
在主婦聯盟合作社,每個社員都可以票選社員代表,其最高權力機構是社員代表大會——在代議制策略下,社員票選出來的社員代表集會,再選舉出理事會和監事會,向全體社員負責。2008年2月,生活消費合作社舉行換屆選舉,選出93位社員代表,再由93名社員代表票選出實際執行合作社經營管理決策之理事,以及執行監督任務之監事,同時審核新年度方針、往年預算、結余分配及其他提案和章程修改等議題。這年大選,社員投票率僅為55%,社員民主熱情尚低。
日常生活里,社員依然可以在班、站所和地區營運中實現“民主參與”。在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建制中,“班”是共同購買的基石,幾個社員通過組班,協助訂貨、配送到班、理菜分貨,這些都是參與班配送之實際內容,而班員也可以自主討論班的營運,此外因班而延伸出的班員互助、信息交流、共讀學習,甚至關懷小區則是更寬廣的合作共好生活。“站所”則是社員取貨點,也是合作社扎根小區的根據地。合作社不僅提供社員購買生活必需品,也提供社員思索及營造共生、共育、共老的可能。而“地區營運”就是邀請社員一同來討論大家的需求及規劃在地生活藍圖。
由“班”到“站所”再到“地區營運”,確實提供了訓練民主的平臺。不過,雖然運行近10年,但“地區營運”尚在摸索階段,“除了參加班到站取貨有一點社員與社員的互動外,個配沒機會互動”。未來“地區營運”成熟時,可由“站所”→“區會”→“理事會”,層層討論不斷匯集共識,反應及建議社員需求、提出產品需求與建議,最后經理事會提交社代會決議后,再回到站營運委員會執行。這樣,由社員所決定的目標,又回到社會的生活來落實。這就是合作社里最基礎的民主參與,但知易行難,生活消費合作社的社員們仍需努力。
(據云南綠耕城鄉互助社據云南綠耕城鄉互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