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6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王會賢
近日,國際環保組織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了《大氣中國2016: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盤點了全國161個城市“大氣十條”第三年實施情況,這也是該組織第二次發布此項報告。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表示:“2015年全國城市整體保持了空氣質量改善的趨勢,但中國空氣污染狀況仍不容樂觀,PM2.5問題還沒有解決,臭氧問題開始顯現。”
京津冀仍為空氣重污染頻率最高地區
2015年是中國城市大規模進行空氣質量監測與數據實時發布的第三年,絕大多數城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在六項污染物中,74個城市的PM2.5、PM10、SO2、NO2年均濃度相對2014年總體繼續呈下降趨勢,SO2、NO2、CO、O3年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然而,城市空氣質量超標情況依然普遍,特別是冬季重度污染頻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山西、山東、內蒙古、河南)仍是全國空氣超標最嚴重、重污染發生頻率最高的地區。161個城市中超標天數最多的前20個城市全部集中在此區域,且該區域內7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共發生1710天次重度及以上污染,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154次。
臭氧濃度不降反升
數據顯示,細顆粒物問題依舊,同時重點區域臭氧污染加劇。PM2.5仍舊是大部分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特別是首批開展監測的74個重點城市,PM2.5年均濃度仍顯著高于國家二級標準,整體均值達到標準值的1.5倍。
讓人擔憂的是,2014年開始顯現的O3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74個重點城市年均濃度繼續上升,上升比例為3.4%,達標城市比例繼續下降,下降比例為5.4%。在京津冀地區,O3成為首要污染物的天數已超過PM10,僅次于PM2.5;在長三角地區,O3成為唯一不降反升的污染物。
控煤目標提前完成
好消息是,2015年中國在燃煤污染控制、VOCs治理、港口船舶污染控制、重點區域協同推進污染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中國的能源稟賦與消費結構決定了燃煤污染是我們必須始終面對和迎戰的難題。2015年,針對燃煤污染的治理延續了總量控制和清潔利用的“組合拳”形式,而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則主要通過淘汰工業燃煤鍋爐的結構性措施逐步實現“去煤化”。
2015年,在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穩中略增(上升0.9%)的同時煤炭消費占比64.0%,較2014年下降3.7%,提前完成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行動計劃》)提出的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65%以下的目標。2015年全國原煤入選率65.9%,逐步接近于2017年全國原煤入選率要達到70%以上的目標,煤質總體控制較好。
VOCs排污首次征費
對于普通百姓來說比較陌生的VOCs,逐漸成為空氣污染治理的熱門詞匯。VOCs指揮發性有機物,是生成O3與細顆粒污染物的重要前體物,其治理是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工作。但是因為起步較晚,針對來源復雜的VOCs排放控制的管理和治理技術難度都比較大。2015年,國家啟動了石化行業VOCs綜合整治,頒布了石油煉制、石油化學和合成樹脂三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為重點行業的VOCs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據;并出臺了《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收費試點辦法》,將石油化工和包裝印刷選為首批試點行業。此后,北京、上海、江蘇、安徽、湖南五個地區相繼出臺VOCs排污費征收辦法。
約談與督政并行,但后續效果公開信息較少
2015年建立的環保督查工作機制,督查的重點由“督企”轉向“督政”。截止到2015年年底,環保部對33個市(區)開展了綜合督查,涵蓋大氣污染等環境問題。在實施綜合督查工作中,共有31個市進行了約談、20個市(縣)實施了區域環評限批、176個問題掛牌督辦。然而,針對約談和督查后的效果,目前公開的信息還較少,只有極少城市如臨沂和駐馬店公布了約談處理結果。
■ 本報記者 王會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