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建模式”看基金會如何有效催化區域公益生態
2019-12-18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隨著公益慈善行業的快速發展,公益生態系統逐漸成為公益慈善領域的熱門話題,許多有遠見的公益組織和公益人開始重視公益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構建,推動公益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成為公益慈善領域內外的重要呼聲。然而此前關于公益生態系統的觀點或思考大多是基于全國或整個行業,而沒有專門針對區域公益生態的實證研究。
2019年11月22-23日,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19年度盛會在福州舉行,在11月23日的“催化區域公益生態:基金會的機遇和責任”為主題的平行論壇上,主辦方發布了《催化區域公益生態:基金會的機遇和責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首次聚焦于區域公益生態這一新興課題。
《報告》以福建省為案例,歷時半年調查和研究,梳理、呈現福建省的公益生態及其形成過程。福建省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理解區域公益生態系統的重要案例,試圖以此幫助探索公益生態系統構建和發展的過程和機制,為生態系統變革供有益的指導。
“福建模式”初具模型
根據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的資料,近10年來,福建省的基金會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快的發展。截至2019年初,福建省基金會已超過350家,在全國各省市中位居第6。根據《2017年福建省基金會發展報告》,福建省基金會的資產規模在2011年不足6億元,截至2016年,規模達到63億元,增長了10倍。
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秘書長呂全斌看來,一個地方公益生態的快速發展,一定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從能動性上講,人肯定是最核心的要素,而且是關鍵機構的核心負責人,包括他對行業的認知、調配資源的能力以及自身的格局和視野等。”他認為,對福建公益來說,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一定程度上就扮演了這樣一種角色。“他到福建后,帶去了原來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模式,加上當地也有像游勱這樣的年輕秘書長給以配合和支持,所以幾年之內局面就不一樣了。”
劉洲鴻曾擔任南都公益基金會、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秘書長,于2016年擔任福建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秘書長。
2019年4月26日,由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主辦的“‘基’極建設——基金會如何推動行業發展”的秘書長說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上,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會秘書長游勱介紹了基金會在推動福建公益生態發展方面的探索和實踐,首次提及“福建模式”。
在談及區域公益生態構建的意義時,南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彭艷妮認為,對地方而言,公益生態越完善,草根組織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就能更好地服務本地的社會需求、可持續地解決當地的社會問題,這需要由地方的基金會或樞紐型機構來牽頭做這件事。
2019年,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調研了福建省內基金會2013年以來主要實施的12個旨在推動公益生態構建和發展的項目,包括大地之子計劃、束脩計劃-支持公益人成長學習、福建省公益傳播班、福建公益沙龍、香柏計劃、榕樹伙伴計劃-福建公益領袖人才培養、香草計劃-公益人籌款能力訓練營、善才種子項目-扶持縣域社會組織成長、社會工作與公益慈善管理班、寬疾計劃-醫務社會工作陪伴與支持、姐妹鄉伴-鄉村婦女自組織支持計劃、社會組織公益大講堂。調研發現,這些項目主要由少數幾家活躍基金會發起,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福建省正榮公益基金會、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會是四家核心發起或資助方。在福建省行業支持性項目中,這些活躍的基金會便采取了聯合發起及資助的合作形式,承辦或執行項目的機構都是中間型公益機構,即具備一定樞紐或支持功能的公益組織,比如福州市鵬辰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福州市美和公益服務中心等。
《報告》認為,福建省基金會的行業支持項目抓住了福建公益人才缺乏和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在激活省域公益氛圍、推動公益生態構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這些項目,基金會才在公益生態發展中扮演了關鍵催化者的角色。
從“福建模式”看區域公益的形成及發展
《報告》指出,福建省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福建省本身有著悠久和廣泛的公益慈善根基;另一方面,福建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富人群體,而且這些富人高度關注并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雖然福建的這些環境條件確實讓省域公益慈善事業發展較早起步,但《報告》認為,福建省公益慈善的特殊之處在于公益生態系統的轉型和演化,因為省內具有現代特點的公益慈善在2013年之后迅速勃發起來,形成了一個充滿聯系、互動和創新的公益生態系統。在這一過程中,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會等少數幾家基金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在自我建設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協作,強調專業人才和組織發展,并且在省內建立起形式各異的交流、學習與合作機制。
在公益生態系統當中,最主要的行動者是基金會。《報告》將福建模式的獨特性歸納為“3+2+2”模式,即關注三類人的價值,建立兩種互動合作關系,使用聯合資助和小額支持的項目策略。
第一,尊重并發掘人的潛能(3類人群),包括基金會負責人和員工、與基金會合作的公益服務組織的項目人員、最終受益的社會群體。在福建,基金會強調需求導向的服務設計,而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這些基金會更加看重過程,以及項目是否契合了服務對象的需求。為了真正抓住社會問題的突破口,基金會往往要和執行項目的公益服務組織一起進行反復的分析和探討,并且不斷試驗、改進和項目迭代。
第二,營造有序的生態關系(2種關系)。之所以福建的公益氛圍很活躍,是因為省內公益人之間有大量、廣泛且頻繁的互動。2016年以來省內涌現出了大量的交流和合作機制,既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其中,需要強調的是,非正式的互動關系是福建公益生態的一項獨特優勢,它對于生態的發展和維持至關重要。比如,“福建公益沙龍”在基金會的支持下,設置了秘書處,并且制定了工作計劃;規范化之后的沙龍不僅影響力大幅提升,而且活動的持續性也得到了保證。總之,在推動生態發展時,基金會需要不斷鼓勵、支持和發展各種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動機制,從而促進協作并且搭建網絡。
第三,發揮資源的杠桿作用(2種策略)。在活躍的幾家基金會中,它們在支持行業發展方面的資金投入比重實際上并不高。這些生態發展項目大多都是采取了聯合資助、小額支持的策略。這種模式通過集中資源來進行較大范圍的資助項目,靈活地回應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有效地發揮出了小額資金的杠桿效應。對于基金會而言,此類項目模式具有經濟實用的優勢,它所需投入的資金量很小,也不會對機構整體的項目規劃產生太大影響,而且還能帶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在呂全斌看來,國內有不少地域的公益生態發展令人矚目,“比如像湖南、山東、四川成都等地,公益慈善的氛圍越來越濃厚。”而研究“福建模式”,大概也是以管窺豹,了解背后哪些因素在起作用,以更好地推動公益生態的形成及發展。
區域基金會在催化公益生態中的機遇及責任
北京三一公益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勁曾指出,“在公益生態系統的建設中,基金會應該成為積極的、有意識的作為者……從外部來說,除了基金會和基層草根公益組織之外,還有政府、企業、媒體等的角色。從內部來說,需要基金會在里面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
從“福建模式”出發,《報告》把基金會推動區域公益生態發展演化的策略總結為四個方面。
第一是自我成長。這并不是說基金會要埋頭苦干,而是要求基金會在自身的專業性上下功夫,努力開拓出品牌化的項目,形成自己的項目團隊,并且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找準定位,明確戰略方向和變革路徑,快速升級并躋身專業型的現代基金會行列。
第二是廣泛協作。基金會居于公益生態系統核心層種非常關鍵的位置,開展協作不僅限于和公益組織之間的協作,而是要在強化內圈互動的同時不斷建立和增強跨部門的、跨領域的、跨地域的協作關系,協作對象既有其他基金會同行,也有政府部門、公益服務機構,還有中間型機構以及外核層的多類機構。
第三是專業主義。福建省基金會之所以有意愿推動公益生態發展,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們意識到省內公益組織在專業能力方面的欠缺。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會在2013年就與高校合作開設了公益慈善研修班(EMP);福建省恒申慈善基金會也與國際公益學院合作開展了“香柏計劃”,而其秘書長游勱也是國際公益學院的校友;福建省林文鏡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洲鴻甫一履職就強調,基金會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培養專業的公益人才。
第四是網絡構建。網絡構建策略關注的是如何在不同的行動者、多樣的人群中搭建聯系,增強互信合作,消除誤解和矛盾,并且促使網絡成員從交流和互動中獲益。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或社群的本質是一種公共產品或者社會資本,而基金會則是這種公共產品或社會資本的創造者。
盡管“福建模式”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它離成熟還差一段距離,中國區域公益生態及公益生態的構建任重道遠。正如浙江敦和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孫春苗所言,“公益生態建設先要聚焦到基金會領域的公益生態建設,只有小生態建好了,再一圈圈往外推,整個生態才能好。推動行業生態建設,如果在地方推不動,則很難上升到全國層面。我們還需要靜下心來,斟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