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勸舉辦流動遷移兒童論壇,10年探索共促社會融合
2019-11-27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張明敏
11月23日,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聯合多家機構在福州舉辦“區域慈善合作,共促社會融合——基金會如何通過區域合作,解決城鄉發展中的兒童服務問題”論壇,探討如何化解隨遷兒童融入城市的議題。
本次論壇邀請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韓嘉玲、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副理事長邱哲、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助理秘書長鄭依菁、鳥巢計劃發起人丁勇、新公民計劃總干事魏佳羽、壹基金兒童關懷項目主任劉穎凝、樂施會城市生計項目官員梁語剛、資助者圓桌論壇咨詢師陳思陽等嘉賓出席,共有超過80位來自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和學術機構的伙伴參與交流討論。
在中國,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有1.03億,每10個兒童中就有4個直接受到流動影響。2019年4月,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并繼續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及政策環境下,公益行業應該如何發揮影響力,回應城鄉發展視角下的兒童服務與發展問題?
“2019年發改委的《通知》要求常住人口在300萬以下的城市全面放開落戶限制,比2014年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要求50萬以下的小城市全面放開落戶限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魏佳羽分享道。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打工者未來有機會在城市落戶。
從流動、留守兒童的規模來看,2018年,教育部統計數據中,小學階段農村留守兒童規模999萬,自2009年以來第一次低于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規模1048萬人,也驗證了這一趨勢。
“流動和留守的身份,往往是同一批孩子,不能割裂地來看這個問題。”魏佳羽說。一方面,流動的孩子隨時有可能因為升學等原因返鄉成為留守兒童/回流兒童;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兒童在鎮區學習和生活,縣/鎮往往既有隨遷子女,又有留守兒童。“如果僅僅用城鄉二元視角來看待,會忽略流動留守兒童問題背后的復雜性。”
隨著這些新的趨勢,我們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流動兒童進入城鎮,這對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和包容友好的社會環境提出了挑戰,這也正是公益組織的可以作為的地方。
上海聯勸公益基金會自2015年開始關注長三角流動兒童群體。長三角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區,流動人口規模巨大。上海市0-18歲兒童中非戶籍兒童占到了總量的67%,江蘇省和浙江省有超過150萬流動兒童,長三角四地義務階段兒童數量達到近400萬,占全國義務階段流動兒童總數超過20%。“這些孩子常常面臨居住環境惡劣、家庭壓力大、校內外教育資源和質量的不足、親子溝通障礙、社會支持網絡薄弱、兒童得不到足夠陪伴和心理支持等問題,卻往往得不到足夠關注,成為城市里的隱形人。”鄭依菁說。
聯勸通過項目資助、公益伙伴網絡及能力建設、學術研究交流、公眾及媒體倡導、品牌項目發展及行業議題網絡建設等方式,與政府、社會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媒體、公眾及企業共同改善兒童的成長環境。
六年間,聯勸累計支持了53個公益機構,累計直接服務兒童及其家庭61663人,投入資金近1000萬。這一聯合協作的方式,不僅使流動兒童受益,也提升了公益組織對于議題分析與解決的能力,加強了行業的合作交流;同時積累了議題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對這一弱勢兒童群體的關心中來,這才能解決社會資源可持續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