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3 來源 :公益時報??作者 :
如何將行政地域概念色彩較重的社區,變為社區居民真正的家園,讓他們感受到歸屬感、認同感和幸福感?12月4日,20位海內外社區營造的知名專家齊聚西南財經大學,和成都社區工作實踐者們展開了一場特別的對話——探討怎么打造“有溫度”的社區。
這是由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和成都市民政局聯合主辦,四川光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協辦的“社區營造: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西南財經大學教授邊慧敏代表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致辭,四川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冉敬軍、成都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江維出席會議并致辭。會議由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鄧湘樹主持。
江維:社區營造將是破解社區參與不足、激活三社聯動的關鍵
成都市民政局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處長江維發表了“成都市社區營造政策創制的思考和展望”主題演講。她指出,為了應對社區居民缺乏社區公共參與、缺乏公共精神這一社區建設的歷史性難題,2008年以來成都社區治理制度設計圍繞還權、賦能、歸位,用“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力求改善社區中的種種問題,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通過建立社區協商議事制度和院落自治制度還權于民,奠定了民主生活的基礎,逐漸養成了居民協商民主意識;同時也把居民日常公共參與滲透到真正的社區生活中,產生了眾多的因為共同需求凝聚的院落自組織。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成都老舊小區里無物管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社區公共服務社會管理專項資金制度則解決與居民需求相匹配的資金供給的問題,同時又是政府投入的社區基金,賦能居民解決社區的問題。而社區減負增效使自治組織回歸自治本位,組織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但在三社聯動如何聯、怎么動的問題上,逐漸出現瓶頸——居民還是沒有動起來。因為前期存在誤區,普遍都是政府購買服務,社會組織進入社區直接提供服務,認為社會組織缺乏專業性。這種單方面“給予-滿足”“點菜-配菜”的模式,消解了居民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如此聯動,居民作為被動的接受服務者,哪怕需求是由居民提出是真實的,來自外部的社區居委會、服務站、社會組織提供服務,仍然無法打動居民,并且形成一種可持續的模式。怎么破解這一困局?
江維處長認為關鍵在于開展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真正發動居民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因為社區是居民的。
基于這樣的考慮,成都市將總體營造的原則設定為
1.居民主體原則
2.共同參與原則
3.過程導向原則
4.自下而上原則
5.權責對等原則
并強調總體營造的任務是(一)激發自組織(讓居民成為解決社區問題的主體);(二)轉化自組織(讓居民從自娛自樂轉為關心公共事務);(三)培育社區領袖(帶頭實現自下而上的居民參與);(四)開展公共素養公民意識教育(完成社區營造的根本任務);(五)
尋找支點撬動總體營造(運用合理的路徑、方法以及工具);(六)協商尋求社區共識(因為社造的邏輯也是居民自治的邏輯);(七)整合資源推動社區發展(突破社區問題缺乏資源和資金支持的瓶頸);(八)多方協力共同營造城鄉社區(處理好政府、社區、社會組織、自組織之間的角色關系)(九)加強對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的支持保障(公益創投、公服資金)。
那么如何使社區自組織的生長與社區公共精神的成長正相關?江維強調,要通過“培力”提升社區公民意識教育。這也是今年社區總體營造特別從臺灣、南京、廣州等多地引入社區營造專家,為成都社區營造項目提供各類培訓的原因。
江維處長展望,通過培力后的組織化的、具有公共精神的社區公民,將“刷新”三社聯動機制。未來,支持型社會組織陪伴、社工對居民自組織進行能力建設、協助自組織集體行動提供社區生活公共問題解決方案,通過對社區資源進行全方位經營,建立社區可持續發展的社區基金,建立協商共治的治理機制,社區成為有溫度的生命共同體。
王本壯:共創、共想、共好的3.0版本社區營造
臺灣聯合大學創意統合設計研究中心的王本壯向大家分享臺灣社區營造從始至今的歷程,并呈現了共創、共想、共好的3.0版本社區營造。
社區營造理念,是必須和生活脈絡連接。一群人在一起生活,共同追求集體生活,就是社區營造。
臺灣30余年的社區營造實踐,是逐漸經歷了幾個階段。最初,由政府推動,很多項目或者計劃是從建立社區文物館、地方傳統文化建筑等“景”開始。在第二階段,開始主題式的補助計劃,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支持,但因為行政人力的不足,計劃逐漸委托第三部門去作為項目管理中心。建立分區輔導機制,全國分七區建立地區專業協力網絡。這一時期,主要是由社區自我診斷,并由自主提案。那到第三階段,社區營造需要去重新定義。社,不再是某個已有的群體,而是特定時空中人的連接方式,人和人之間互相認同,互相扶持。造,則是形成人與人連接方式的活動。活動不是終點,而是力求把人和人連接起來。所以,就要在日常生活的實踐,從個人到群體,實踐者向外擴散。從社會到個人,向內凝聚,人回到小區,找到家的歸屬感。(單位人-社會人-社區人)。
所以,臺灣的社區營造從最初的“社造”、發展到“全民社造、社群營造、社會改造、社造青年”,最終到X社造時代——一個強調多元性、自主性、創新性和持續性。
多元就要擴大參與,自主就需要提升居民的社造素養——公民素養和公民意識,創新就要突破政府的單一資源供給,而是吸納更多企業、商家參與社造。此外,為實現持續性,需要搭建一些網上平臺,使得線下的社區與線上的社群可以有所連接,使社區最終“一體化”。
要實現這樣的社造3.0,
可以通過一區一特色、一鎮街一故事、特色文化藝術活動、文化產業或文化創意商品開發、地區活化再生、跨域整合與成果展現、綠色生活/城鄉交流。
錢寧:社區發展必須自組織和他組織
“在中國,社區是什么,鄰里就是社區”。從事城市社區建設眼鏡10多年的西華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錢寧教授一語中的。鄰里如何形成,規則怎么建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根據人的需求自發形成。人的需求,是凝聚社區自組織的根本力量。
但是社區組織不能脫離社會組織,社區要組織起來,需要和社會產生聯系(他組織)。社區發展就是解決社區問題的戰略、策略和行動組成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自組織是內在的根據,他組織是外在條件。自組織加他組織,這就使得既能發展社區,解決社區問題,又能充分利用社會資源。
社區的力量在哪里?通過自組織和他組織,滿足社區居民的所思(怎么思考他的生活)、所愿(居民意愿的)、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所能(居民們自己的能力)來開展活動。使社區成為自組織的體系,就是社區發展的終極目標。只有這樣,社區自治的單位,才有活力,有了活力,才能使居民有滿足感、才能產生認同和歸屬。
黃玉濃:澳洲社區全方位的社區福利指數值得借鑒
來自澳大利亞佛林德斯大學社會與政策研究學院的黃玉濃分享了澳大利亞的社區發展和社區營造。盡管澳大利亞本身的社區范圍、界定都與中國不同,但黃老師介紹了近十年來在當地廣泛使用的一個社區福利指數(community wellbeing indicators)。
該指數整合澳洲統計局、地方政府數據庫、當地政府調研等,通過包括健康安全包容的社區環境、社區的活力扛逆力、可持續和自然的、文化的豐富性、社區的民主性等多個維度,去衡量一個社區的綜合情況。最終社區幸福指標,來測量社區各種維度,展示社區綜合狀況,它也成為一個成為一個民主化的資源平臺、政策制定的依據。
鄧湘樹:公共社區建設五法
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鄧湘樹教授根據大陸實際,首度提出“公共社區”的建設理念和方式。
“社區在我國,更多是行政概念。因此和社區原有的概念是不同的。尤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我們希望推動改變社區的面貌——不僅僅是居住的地方,而是人和人可以發生鏈接,有歸屬感。我們的理念和愿景,就是打造有公共精神、有公共平臺、有公共文化的公共社區”。
在鄧教授看來,公共社區創建步驟共分為5步。第一是鏈資源。這不僅意味政府資源,也意味著將社區范圍內的資源,變為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公共資源。社區企業、社區居民、中小學、理發店、快遞點都是資源。例如在四川光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所在的溫江瑞泉馨城社區,理發店也成為一種公共資源,因為居民可以用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獲得的積分兌換相應的服務。
建設公共社區的第二步在于建隊伍。這包括社工隊伍、居委會兩委隊伍、居民領袖隊伍、志愿者服務隊。 而樹機制則是第三步。公共社區需要搭建居民公共參與的平臺,并要制定平臺運行的長效機制。這一方面在居民議事會等平臺之外,拓展參與渠道;另一方面,在社工隊伍撤離后,還可以成為居民持續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
在有了隊伍和機制平臺后,面向社區問題,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可以是社工,或者是社區居民自己提供服務。
最后,公共社區的搭建,是需要提倡并最終形成一種社區公民的公共意識和文化。社區營造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只有人發生了變化,這才能說明社區營造才是有用的有效的。
城市與鄉村 各有各的鄉愁
下午的研討會分為“城市社造理論與實務”“鄉村社造理論與實務”兩個分論壇。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王迪教授、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副研究員王東明等嘉賓在論壇上作了主題分享。與會代表與嘉賓互動交流,就社區互助參與營造體系、我國災后社區重建(營造)的經驗、雅安災后社區重建中的培力、明月村社區營造經驗、城市社會服務下的社區營造、社區營造的經驗啟示與社會工作的培力實踐探索展開互動交流。
近年來,成都市加大對社工組織的扶持力度,2016年更是投入專項資金820萬元,以3年為周期,推動第一批城鄉社區可持續總體營造。而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則在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基層社區的治理研究和實踐,積極推動社區治理改革,在社區營造相關的理論及實務研究方面取得成果。此次西南財經大學社會工作發展研究中心此次與成都市民政局聯合舉辦研討會,旨在為成都社區營造的實踐者搭建與政策制定者、專家學者、海內外社區營造實踐者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從而更透徹地理解社區營造、掌握打造有溫度社區的核心理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