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劉京,19歲到民政部,先后在辦公廳、城市福利司、中福公司、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工作,擔任民政部領導秘書、處長、局長助理等職務。
目前擔任的職務有:《公益時報》社社長,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彩票工作委員會副會長,中民集團董事長,中民安園控股有限公司(HK8085)董事局主席等。
創辦中國第一份以公益命名的國家級媒體《公益時報》;策劃編制中國慈善排行榜;策劃舉辦中國社會公益示范工程調查與評選;創意成立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企業公民委員會,開創中國企業公民發展的先河;主編第一本《中國慈善捐贈發展藍皮書》,編纂《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06》、《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07》……從政府到企業、從媒體到社會團體,從管理到經營,從創意到服務,在多年不停的角色交替中塑造著中國公益領域的傳奇故事,這個人就是劉京。
出資創辦中國第一張公益報紙
1979年,年僅19歲的劉京進入國家民政部。先后在辦公廳、城市福利司、中福公司、機關事務管理局等部門工作,擔任民政部領導秘書、處長、局長助理等職務。國家民政部,既是劉京第一次步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地方,也是日后賴以成功并成就其事業基礎的地方。“我在這里學到了許多的知識。”劉京說。
在民政部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后,劉京終于盼來了一個機會。
“當時,民政部內部有一個報紙刊號要創辦一份全新的報紙,我決定將它拿過來,但至于報紙的內容以哪些方面為主,當時我還沒有想好。”劉京回憶說:“當時很多朋友勸我改辦成一份都市類報紙,但我考慮到都市報已呈遍地開花之勢,我再步人后塵,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幾經權衡之后,劉京最終決定依托民政部,定位辦成一份中國公益領域里的權威報紙。“我們國家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有關公益類的理論體系,在這方面也沒有系統的實踐方面的總結。面對公益,我們像所有的人一樣,是一張白紙,創辦《公益時報》就是想在中國傳播一種公益理念。21世紀的中國需要公益,未來的中國更需要公益。”在回憶起自己當年堅持辦一份公益類報紙的堅持時,劉京說。
但在當時這個想法一經提出,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
“沒有人會認為我能夠成功,所有的朋友就不看好。‘公益是什么?公益就是做好人好事。一份做好人好事的報紙,沒有人關注,更沒有人會去看!’一個朋友就這樣對我講”。劉京說。有人甚至冷嘲熱諷:“劉京這小子,又在折騰什么新花樣!”
“我喜歡折騰,但認定目標之后就不會輕易放棄。”劉京堅持自己的追求。在幾經折騰之后,2001年6月1日這一天,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主管,中國社會工作協會主辦的《公益時報》正式創刊——這是中國第一份也是惟一的一份公益類的報紙。
自創辦以來,《公益時報》始終以傳播公益理念、弘揚公益精神為己任,傾力打造公益領域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平臺,為推動中國公益事業與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努力做出積極的貢獻。“傳道最先進的公益思想,傳播最智慧的散財之道,傳達最大多數人的呼聲,傳承最榮耀的公益精神”是劉京對報紙的期望。
策劃編制中國第一份公益榜單
2008年4月,《公益時報》推出2007年“中國慈善排行榜”,這是該榜單的第五次年度發布。而劉京,正是中國慈善排行榜的策劃編制者。在排行榜發布的同時,同屬一個系列活動的年度十大慈善家和年度十大慈善企業也同時發布,每年4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發布典禮——這些活動已成為中國公益領域的年度盛事。
“當時之所以要策劃編制榜單,是希望通過宣傳榜樣的力量,達到鼓勵全民捐贈行為的目的,弘揚現代公益精神,繁榮我國的公益事業。”劉京談起策劃“排行榜”的初衷時說。
另外,劉京策劃了“社會公益示范工程”公益評選活動。這個活動首次在全國范圍內征集我國各類公益項目,建立中國公益項目檔案數據庫,并通過調查核實與分析評估,對征集項目進行綜合排名和評選表彰。
劉京是個閑不住的人,在一手策劃的各類公益評比活動風生水起時,開創中國企業公民發展的先河,創意成立了企業公民委員會,旨在加強和促進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
今年,劉京主編的第一本《中國慈善捐贈發展藍皮書》新鮮出爐,與讀者見面。這本書全面總結梳理了五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歷程。
從苦心辦《公益時報》,到策劃一系列的公益活動,這都源于劉京心中對“公益”的堅持。“在《漢語大詞典》里,公益意即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其中多指衛生、救濟等群眾福利事業。”劉京說。
“公益”為后起詞,確切地說是五四運動后才出現的,意即“公共利益”。“公益”為其縮寫。五四運動前,很少有“公共利益”這個概念。最早見于魯迅文章《準風月談——外國也有》一文“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這是中國文學作品中里最早出現“公益”一詞的文章。
引領中國公益理念的創新
“以‘守望公眾利益’作為我們的辦報宗旨,圍繞公益領域拓展我們的報業理想,將《公益時報》辦成中國公益領域內最權威的綜合類報紙,建設成公益事業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交流的最佳平臺。這就是我倡導的‘公益無疆’理想境界。”劉京說。
十年前,“公益”一詞既陌生而又不被人理解。十年后,公益就像一根四處伸展的蔓藤,遍地都是長青而茂盛的葉子。
今年的5月12日,一陣強大而劇烈的震顫從祖國的大西南——四川汶川傳來,整個華夏大地為之震顫。全國除了極少數省份沒有震感之外,其他地方都有或明或弱的震動。這場特大地震不僅震碎了萬萬千千的家園,也震碎了無數炎黃子孫的心。然而,正是這場特大地震,將中國“震”入了一個嶄新的公益時代。
坐在北京朝陽區白家莊甲6號辦公室的劉京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內就布置了任務:抗震救災,公益先行。《公益時報》當即攜手百家中國民間組織發表抗震救災統一行動的聯合聲明:我們全力以赴,各盡所能,出資出力,協助政府和災區人民抗爭救災。并特出《公益時報》“五星紅旗”號外,刊登百家民間組織的聯系和救援方式,組織記者去街頭發放。
“抗震救災十萬火急,災后重建眾志成城”,在那個國人心碎的日子里,劉京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
當國家終于允許更多的基金會進行募捐,并且鼓勵民間組織參與救災時,當劉京看到從白發蒼蒼的老者到蹣跚學步的孩童都在為災區盡一份綿薄之力時,劉京一直在緊繃著的神經終于放松了下來:一個大愛無疆的時代正在走來……
“為了這一天,我們付出了無數的時光與心血。但,當我看到人們的公益與愛心與經濟增長同相輝映時,我們過去所付出的一切都顯得微不足道。”劉京說。(徐 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