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視角下殯葬職工心理健康建設工作策略探索
殯葬行業作為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從業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服務質量和社會福祉。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發布的《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8-2022)》中,該所課題組對全國15個省份30個地市150家殯葬服務機構進行調研顯示,殯葬職工的心理壓力源主要來自個人因素、工作環境和社會認知三個方面。行業特殊性帶來的精神壓力是殯葬職工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
首先,殯葬職工在進行遺體接運、告別、火化等工作時,難以從工作中抽離情緒,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狀況。其次,殯葬職工長期接觸情緒哀傷的逝者家屬,每天面臨遺體處理等工作內容,工作強度大,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不規律,容易導致職工產生職業倦怠和心理創傷。而社會對殯葬行業的偏見和歧視,使得殯葬職工常常感到被孤立和誤解。
當前,殯葬職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一線殯葬職工,普遍存在焦慮情緒。這種狀況不僅影響職工的個人生活質量,也可能降低其服務質量,進而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殯葬職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殯葬行業應當考慮的現實問題。
增能理論視角下,殯葬職工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原則一是尊重主體性,肯定殯葬職工的專業價值和社會貢獻;二是資源導向,聚焦殯葬職工自身與環境的優勢資源;三是參與式賦能,通過平等對話和協作,激發殯葬職工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系統性支持,從組織、社會多層面構建支持網絡,通過出臺政策文件、建立培訓機制、加強宣傳引導等措施,消除結構性障礙。
個人層面: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是職業價值重建。通過敘事治療、團體討論等方式,如開展“生命擺渡人”主題演講活動,引導殯葬職工重新詮釋職業意義。在日常工作中,記錄工作中的溫暖故事,增強職業自豪感。
二是情緒管理能力培養。通過插花、讀書會、沙盤游戲、體育活動等方式,殯葬職工開展情緒釋放訓練,處理壓抑情緒。運用“心理隔離技術”,區分工作角色與生活角色,減少情感代入的負面影響。
三是技能提升與職業規劃。通過殯葬禮儀、應急處理、溝通技巧等培訓,增強專業自信。為適應發展新趨勢,制定技能提升路徑,可以跨領域學習攝影、視頻制作、寫作等技能,減少職業停滯感。鼓勵殯葬職工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平衡工作與生活。
組織層面:構建支持性環境
一是建立心理互助機制。殯葬單位內部可成立心理支持小組,通過同事支持分享經驗、緩解孤獨感、緩解壓抑情緒。發揮“傳幫帶”的優良傳統,讓經驗豐富的職工指導新人,分享應對策略。殯葬單位還可以邀請心理咨詢師開展團體輔導,聚焦“生命教育”“情緒疏導”等主題。
二是優化工作機制。實行輪崗制或彈性休息,避免長期接觸高強度哀傷場景。根據單位實際情況,可設立“心理緩沖時間”“壓力釋放角”,如利用下班前30分鐘開展壓力釋放活動,幫助殯葬職工情緒過渡。
三是文化氛圍營造。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要善于發現職工的閃光點,公開肯定職工貢獻,減少隱性歧視。可以發揮黨組織作用,通過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志愿者、先進工作者等表彰儀式增加榮譽感。同時,還可以充分運用工會資源,開展婦女節、青年節等活動,強化團隊歸屬感。
社會層面:提升認同感
一是公眾教育倡導。黨委政府職能部門在推進殯葬改革的移風易俗活動中,可利用媒體宣傳殯葬行業的人文價值,塑造“生命服務者”的正面形象,增進公眾理解。殯葬機構可以聯合院校開展生命教育,讓生命文化進入校園,讓學生、社會公眾認識死亡,感受生命的價值,了解殯葬工作的重要意義。
二是家庭支持計劃。為職工家屬舉辦心理講座、茶話會,幫助其理解殯葬工作的特殊性,增強家庭內部的情感支持,穩定職工家庭關系。
三是探索行業交流。探索建立行業交流平臺,促進不同機構職工間的經驗分享和相互支持。借助專業社工服務機構,設置心理撫慰室,在對群眾開展悲傷輔導的同時,加強對殯葬職工心理問題疏導研究,探索新模式,輔導殯葬職工心理健康建設工作。
通過增能視角的心理輔導,殯葬職工不僅能緩解心理壓力,更能從被動承受者轉變為具有抗逆力和價值感的職業群體,最終實現個人成長與行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對殯葬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