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專題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從三善堂到救濟院:近代昆山慈善事業的變遷與轉型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從三善堂到救濟院:近代昆山慈善事業的變遷與轉型

昆山救濟院是民國時期昆山慈善事業的主要實施者,在動蕩不堪的近代社會中,維系著昆山的民生需求和社會穩定。昆山救濟院是晚清昆山邑人創建的三善堂——敦善堂、普育堂、清節堂適應民國社會風云流轉的產物。三善堂歸并后改稱“慈善局”,慈善局遵照1928年政府令改組為“救濟院”。昆山慈善事業從三善堂到救濟院的變遷過程,正是傳統慈善事業向近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個縮影。

  從三善堂到慈善局:民間慈善事業的自發整合

   一、敦善堂的創設

   江南地區,厚葬風俗導致停喪不葬之風盛行,顧炎武曾有“停喪不葬說”批評此舉。水災頻發,鄉野間的棺骨浮尸,令人觸目驚心。中國傳統倫理觀認為“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然而貧民困苦,死后尸體無法收斂埋葬,實屬無奈之舉。乾隆年間,昆山已有施棺局、崇善堂、永安局等民間慈善機構施棺代葬,掩埋無主棺骨。嘉慶二十二年(1817),畫家王學浩和友人徐大棻等,借鑒上述機構,合力創設敦善堂并收管永安局,“報驗無屬路斃浮尸,收埋暴露棺骨,代為貧戶安葬,并施衣藥棺木”。敦善堂堂址,起初設在新陽縣尚書里廟學西偏。咸豐末,太平天國運動禍及昆山,敦善堂堂屋被毀,只能暫時租借時家園顧鄉賢祠后文會局辦理堂務,仍進行原來的施棺代葬活動,兼辦闈費局、籌濟局兩局事務,義學、灑掃、惜字等局附設其中,經費互用。除此之外,由于昆山河流交錯,交通不便,敦善堂在周巷、尚市、岳廟、車塘等處設立了義渡,雇工載人過河。從原本的救死埋尸逐漸轉變為拯生利民。

   二、普育堂、清節堂的籌建

   康乾時,昆山就建有普濟堂、育嬰堂,此后皆廢。普育堂(普濟育嬰堂)的創辦,則歸結于三人——金承烈、夏溶、顧之蘭。道光三年(1823),夏秋之際,江南地區發生嚴重水災,史稱“癸未大水”。這場水災,使得昆山“陸地皆成瀚海,四鄉停櫬漂浮滿目”,敦善堂奉令撈理尸棺,建奠浮園義冢。時路多餓殍,溺嬰之風更勝從前。金承烈自其父起,兩代從醫,“醫者父母心”,眼見此景,不免“惻然傷之”,于是在新陽縣茅家橋東(察院)創建普育堂,分設“男女號房四十余間,并捐田二百余畝,偕同志夏溶、顧之蘭勸募,以養窮獨,收棄孩而哺乳之”,舊育嬰堂移并此處。當時的敦善堂雖救助貧戶,但主要從事施棺代葬,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護富戶不受其擾,并不能真正濟貧,普育堂由此應運而生。此后普育堂擴展事務,數夏溶用力最多,他“循歷四鄉,苦心諄勸,擴田至數千余畝,推廣儒寡恤嫠,計口按日給錢”。顧之蘭為普育堂制定規條,佐理三十余年,從未懈怠。清節堂是普育堂的附設機構,光緒七年(1881),由昆新知縣金吳瀾、李福沂和增廣生蔣泰咸籌立,設在普育堂東隅,收養節婦無依者,屬于官紳合辦的慈善機構。

   三、三善堂的歸并

   光緒三十二年(1906),正值清末新政時期,廢科舉設學堂,昆山設立勸學所,將闈費、文會、義學、灑掃、惜字等局與忠義節孝、顧鄉賢、朱孝定等祠田產改充辦學公款。敦善堂和附設的施棺代葬、義渡、籌濟等局,另謀處所,移并察院前。至此,普育、清節、敦善三堂歸并,一同辦理慈善事務。敦善堂負責施棺代葬、施衣贈藥、義渡、籌濟、度歲米、修橋梁等善舉;普育堂經辦貧戶月米,贍養名門嫠婦,以及收養兩邑孤老、路棄嬰孩等善舉;清節堂則給節婦無依者提供居所。從此,“兩邑窮黎,生有贍養,死有槥葬,與夫窮獨寡孤廢疾嬰稚,鮮有失所”。善舉經費主要依靠田產市房基地租息,據《昆新兩縣續補合志》統計,三堂共有田產七千八百余畝,市房九所,基地四塊。堂董為名譽職,不支薪水。

   三堂歸并后,除卻善舉,也開始辦理教育。宣統元年(1909),時任堂董的李鵬、邱樾創辦敦善蒙小學堂,設在敦善堂內,教導貧苦兒童,三年后廢。兩位堂董也有籌建孤老習藝所的意向,當時正處變革之時,應是未果。但是,此時的善堂已經注意到養而不教,非長久之計,教導受助者生活技能,才能使他們自足自養,脫離困境。三堂雖各有專務,但事務早已交叉,比如普育堂經理橫港、張小涇等義渡,其實已為統一機構,但名稱一直未改。直至民國十一年(1922),三堂遵令合并為慈善局,繼續主導昆山全縣的慈善事業。

  從慈善局到救濟院:民間慈善事業的制度化

   一、慈善局、救濟院性質分析

   慈善局歷時較短,資料極少,幸得《昆山縣救濟院章程》中對改組前的慈善局有些許介紹:慈善局設有清節堂一所,留養貧苦貞節婦女,并設有恤嫠月米二百戶,貧戶月米五百戶。年終度歲米六十石,籌濟款項若千元。慈善局還設有義渡七處。仍主持施送寒衣棺木,施粥錢米,收埋路斃與無主棺木尸骨,再代葬給發斂費捐助等事務。這些事務與舊時三善堂經辦的并無兩樣,更能說明三善堂與慈善局的關系。此時對慈善局的稱呼為“縣立慈善局”,是否表明該機構的性質已發生變化?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新舊雜存的慈善機構沒有統一規范,救助效果不佳。1928年5月政府頒布《各地方救濟院規則》,要求各地按規定設立救濟院,救濟貧民生計。然而當時的昆山并無力設置所謂的“救濟院”,只能將原有的慈善局改組為昆山縣救濟院。由縣政府選任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管理院務,二者均為名譽職。下設養老兼殘廢所、孤兒所、育嬰所、貸款所,暫留清節堂。設立基金管理委員會管理經費,收支采用預決算制度,都需呈報縣政府備核。并由縣政府頒發鈐記。

   那么昆山縣救濟院成為了真正的公立社會保障機構了嗎?《昆山縣救濟院章程》中第三條指出:“本院以慈善局原有田地、市房為基金,所收租息為常年經費”。1936年的《昆山縣縣政報告》中明確說明昆山縣救濟院,“以人民捐置之田地六千余畝及市房四座之收息作經常費”,“歷年以來未受縣稅補助”。從經費來源來看,救濟院與原來的善堂、慈善局并無區別,政府至多起到監督之責,使救濟院組織上更趨規范化、制度化。實際上該院性質未變,仍然屬于私立慈善機構。正因如此,1947年,昆山縣救濟院依照當時頒布的《管理私立救濟院設施規則》,更名為“昆山私立救濟院”。

   二、救濟院慈善事務考察

   抗日戰爭期間,昆山淪陷,昆山救濟院事務雖未中斷,但遭受重創,戰后救濟院被國民黨縣政府接收恢復,重獲新生。筆者將以戰前和戰后恢復的救濟院做一對比,考察昆山救濟院的情況。

   戰前的昆山救濟院分設養老兼殘廢所、育嬰所、孤兒所、貸款所、特別婦孺留養所,同時辦理恤嫠濟貧、施醫送藥、施衣施粥、施棺、義渡等事。養老兼殘廢所收容60歲左右的老無所依者,及無以生存的殘障人士,所中設有工作室,讓他們自行學習搓繩、打篷條、扎草窩等簡單工作,獲得的收入歸他們自用。育嬰所收棄養嬰兒,寄養于所外乳母家中喂養。領養者須依章覓保填單領出。孤兒所負責縣中孤兒的養育之職,而教育事宜則由教育局辦理。貸款所類似從前的因利局、借錢局,所中提出四百元,逐年輪流收入借出,專門用來救濟小本經營者,資金分為甲乙二等,甲等每戶五元,乙等每戶三元。特別婦孺留養所由原有清節堂改設,仍收留原有節婦,一般只有四五人。恤嫠月米200名,每名每年一石,濟貧月米500名,每名每年六斗,都分四季發給,折成錢文,每石定價十二元。夏季施送痧藥、中西醫施診券。冬令施衣施粥,施棺視情況而定。附設車塘、周巷、新塘、岳廟、尚市、橫港以及虹橋七處義渡。據1936年統計,當時的救濟院總共有六千余畝田地及四所市房,收其租息作為經常用費。

   戰后改組整頓的昆山救濟院,基本設置不變,但規定更加嚴格,更為重視受助者知識、道德、技能的培養。原來的孤兒所改為小兒教養所,又附設托兒所。收容四至十六歲孤苦孩童,完全供給膳食住宿衣物,不再由教育局負責教育事宜,設置教室,聘任教職員工分任教養、撫育之責。教養所的宗旨是“教養兒童以耐勞習苦,養成服務精神”,所中畢業生,或肄業去商店工作,或升入中學學習。文化課以外,教養所也開始注重生產訓練,設有紡紗、縫紉、烹調、園藝、畜牧等項課程。養老殘廢所因為“良莠不齊,群居一室,易茲事端”,于是雇傭人員專職管訓,健全人格后讓他們從事生產工作。育嬰所附設于小兒教養所,由教養所員工在所中撫養,圈養三頭美國種乳牛,為嬰兒提供牛乳。1946年,恤嫠八十一戶,濟貧一百零七戶。因為物資缺乏,施棺施衣都有嚴格要求:乞丐、盜匪改發草棺,士兵優恤,可以申請木棺;“行為正當,御寒無策,而不染癖好者”,才能憑借妥保到救濟院申請核發衣物,還得留有存根備查。此番審查下,想必許多人都要卻步挨凍而死,然而死后依舊沒有“平等”二字。此時,救濟院名下有田畝八千余畝、市房六所及基地六處,但其中荒田占十分之二,欠繳佃戶又占十分之二。時值通貨膨脹,法幣貶值,物價上漲,租金收取實物白米,固然能供院里自足,但若要折價換錢添置他物,恐怕難以滿足,經費不敷的狀況可以想見。

  余論

   綜上所述,昆山救濟院脫胎于晚清昆山仁愛之士創辦的敦善、普育、清節三善堂,在民國政府的監督下,組織上逐漸規范化、制度化,并繼承和發展了過去的慈善事業。傳統善堂拯生救死,但重養輕教,轉型過后的昆山救濟院更加注重“教養兼施”,小兒教養所教人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使受助人養成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自尊自愛的健全人格,而后貢獻社會,實現了慈善的意義,使人稱之為“人”。救助手段也更為積極,比如貸款所的出現,增加了小本經營者的資金來源,實現了社會財富的再生產。這些慈善活動在近代動蕩不安、百姓流離失所的底層社會中,支撐著多災多難的昆山人堅強存活,與其說它緩和了當時的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定,毋寧說它是昆山人在新舊交替之間難以承受的悲傷苦痛的寄托之處。但是處在吏治腐敗、戰亂頻仍、人民無法自處的社會,任憑民間慈善事業如何發達,最后都將陷入蕭條,無力維持下去。新中國成立后,昆山救濟院由人民政府接收整頓,移交并入吳江縣同里社會福利院。昆山救濟院終于名正言順地進入社會保障的領域,造福昆山的責任更大程度上地交到了國家手中,但是百年來昆山邑人的慈善之心不會就此湮滅。

  (據《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亚洲 | 亚洲综合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台湾佬综合娱乐| 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开心|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婷婷色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激情综合 |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 天天干天天射综合网|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天天综合久久一二三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一线| 色老头综合免费视频|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色噜噜综合亚洲av中文无码|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一日本道伊人久久综合影| 婷婷四房综合激情五月在线|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综合免费视频|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久久青青草原综合伊人| 99久久国产亚洲综合精品| 色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综合成人久久大片91| 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欧美韩国精品另类综合|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狠色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