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斑馬線不夠安全、滑梯太滑、公交站臺沒有遮雨棚……在成都,孩子們正在用“一米高度”的視角提出問題、討論提案、推動改變,成為社區治理中的小小參與者。 近年來,成都市持續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推動兒童參與社區治理從理念探索走向機制化實踐,部分社區通過成立“兒童觀察團”等形式逐步形成“兒童提案、家庭聯動、社區響應”的共建格局。 “一米視角”讓更多問題被看見 “我們覺得早高峰時這條路上車太多,小朋友走路沒有安全感。”這是一名“花蕊觀察團”成員在金牛區花照壁社區兒童“議事會”上的發言。這項建議被采納,當地建設了一條連接三所學校、長約兩公里的安全通學路徑,設置了減速帶、彩色警示標志等設施,改善了校園周邊通行狀況。 兒童議事團體“花蕊觀察團”在花照壁社區已運行四年,形成了系統化的“洞察—提案—行動”路徑。 “兒童不應是治理的旁觀者。”花照壁社區婦聯副主席李艷表示,“孩子眼里的問題,常常是成年人忽略的日常。” 2024年3月,天府新區麓湖公園社區的150多名兒童加入了“無障礙麓湖升級計劃”。孩子們在項目發起人帶動下,通過模擬盲人、輪椅出行等方式實地勘測、調研記錄,最終完成了社區內首張“無障礙麓湖地圖”,并后續推動了斑馬線鋪設、坡道重構、語音提示設備增設等設施更新。 “小手拉大手”撬動社區共建 在麓湖公園社區,兒童觀察團發起“文明停車倡議”,通過繪制車貼、發放倡議卡、設立“小小監督員”崗位,在放學高峰時段引導家長“即停即走”。麓湖公園社區黨委副書記高林笑著說:“現在家長最怕被孩子‘教育’,這比宣傳、勸導都見效。” 類似“小手拉大手”的聯動機制在多個社區取得實效。花照壁社區設計“家庭環保打卡”任務包,鼓勵親子完成垃圾分類、小區巡查等公益項目,完成后可兌換社區服務。家庭在行動中完成“由旁觀到參與”的身份轉變。 在高新區交子公園社區,“彩虹計劃”引導兒童開展觀鳥記錄、生態繪畫、垃圾分類宣傳等活動,孩子們創作的環保畫作被張貼在“環保角”,成為家庭與鄰里環保共識傳播的窗口。 “兒童的行為是連接家庭、鄰里和社區組織的天然紐帶,他們的參與能撬動更廣泛的共建力量。”交子公園社區黨委書記李佳說。 兒童參與治理也是公民教育 記者走訪觀察到,成都多個社區正將兒童參與由“活動組織”向“治理機制”延伸,逐步建立常態、穩定、規范的兒童參與架構。 為保障兒童議事常態運行,花照壁社區于2025年全面升級《花蕊觀察團章程》,明確選舉機制、討論流程、行為規范與激勵制度,強化兒童的參與權與表達權。 在麓湖公園社區,兒童議事遵循流程標準,會議主持、議題組織、討論流程均由兒童主導;在交子公園,由兒童組建的“星火志愿隊”,推動提案鏈接社區企業、學校和家長群體,擴大影響力和執行力。 部分社區還引入兒童友好輔導員、心理支持志愿者、學校協作機制,拓展兒童議事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建設。通過模擬議政、采訪巡查、空間共創等形式,兒童不僅獲得參與經驗,也學習規則意識和公共表達能力。 “治理的過程,本身也是兒童成長的課堂。”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鄢超云指出,“兒童友好,不僅是空間友好、服務友好,更應是制度友好、表達友好。” (據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