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高文興 近日,在中華慈善總會2025年善家傳承交流會上,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中國工商銀行私人銀行部聯合發布了《中國高凈值人群慈善研究報告(2024)》。作為該中心推出的第二份年度研究報告,這份40萬字的專業研究成果系統梳理了我國高凈值人群參與慈善事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報告顯示,2023-2024年間,我國高凈值人群共完成157筆單筆超1000萬元的直接捐贈,總金額達140.3億元。其中,2023年捐贈99筆共95.65億元,2024年捐贈59筆共44.65億元。值得關注的是,股權捐贈占比顯著提升,2024年4筆股權捐贈就占到當年捐贈總額的68.51%。教育領域最受青睞,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捐贈合計占比達三分之二,直接捐贈中投入高等教育71筆,投入基礎教育30筆。 在基金會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國家族基金會已達434家,占全國基金會總數的4.52%。其中57%的家族基金會以200萬元作為最低注冊資金,近六年新注冊基金會的平均資金規模維持在300-400萬元區間。 慈善信托領域發展迅猛。截至2024年底,全國備案慈善信托2244單,總規模85.07億元。其中高凈值人群設立的慈善信托239單,規模18.13億元,雖然數量僅占10%,但金額占比達21%,單均規模是整體平均水平的兩倍。從發展趨勢看,自2016年慈善法實施以來,高凈值人群慈善信托備案單數呈現逐年上升的良好態勢。 報告特別關注了高凈值女性群體和新生代的慈善行為特征。研究發現,高凈值女性更傾向于幫助特定群體,如家鄉和家族成員;而新生代則更注重慈善的有效性和策略性,關注技術驅動和參與式慈善。同時,他們更加注重商業向善,也比較注重慈善創新。 在跨境慈善方面,報告指出,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高凈值群體及關聯機構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表現更加主動,能力持續提升。許多企業家鼓勵家族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繼承人參與國際化慈善項目。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魏璞禎表示,“這份報告不僅是對現狀的梳理,更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我們期待通過持續研究,為推動我國高凈值人群慈善事業發展、提升我國慈善顧問服務能力,促進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品。” 報告還包含了豐富的案例分析,并對私人銀行、信托行業、律師行業等提供的慈善顧問服務進行了專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