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專題
   第13版:專題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公益廣告
如何通過空間建設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專題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公益廣告

新聞內容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如何通過空間建設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

■ 朱佳奇 謝瓊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

  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與發展。202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形成了“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的新時代志愿服務與基層治理新局面。同年召開的中央社會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統籌推進為基層賦能減負”并“扎實做好凝聚服務群眾工作”。面對黨中央關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項要求,基層黨組織與政府紛紛響應,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項服務以推進落實各項服務群眾工作。在四川省成都市B社區,社區黨組織與社會工作者在對社區居民進行需求調研之后,創新性提出了“立足社區居民實際需求,以情感帶動居民參與志愿服務,促進鄰里守望的情感生成”的工作計劃,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動員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具體方法。

  需求導向:建設多功能社區復合空間

   D機構社工自2021年起駐點B社區開展服務,歷經三年服務沉淀形成較好的群眾基礎。2023年成都市“15分鐘社區幸福生活圈”政策出臺后,在社區黨委支持下,聚焦社區居民需求,針對公共空間功能受限、兒童社會化空間缺失等問題,以建設兒童友好型社區為切入點,啟動黨群服務站改造工程。

   首先社工進入社區,通過問卷、訪談發現四大核心需求:公共空間功能拓展、居民參與度提升、兒童活動空間建設、公共空間有效利用。其次,進行社區內外的資源整合:建立“黨建+社工+社區”協作機制,聯合學校、醫院、商企等多家單位,通過社工服務項目與居民公益創投募集資金,形成多方共建方案。再次,進行社區自組織建設:以空間建設為基點,組建公共志愿服務隊、空間輔助建設隊和愛心公益聯盟三支社區自組織。隊伍成員涵蓋黨員、居民骨干、物業等多方群體,并由社工針對空間建設需求開展專項培訓,包含制度建立、資源籌措、服務創新、文化培育、關系重構、治理創新等多項內容。最后,開展社區復合型空間建設,保留原有黨群服務元素,增設兒童閱讀區、親子活動區等服務功能區,實現政治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有機融合。通過“線下+線上”兩條路徑鞏固復合空間發展,其一為打造線下實體,包括“學思墻”“成長相冊”等文化符號,通過每周6天開放、主題活動營造持續互動場景。其二為打造線上矩陣,包括建立專項微信群,并開發圖書借閱小程序,實現活動預約、圖書借閱數字化,并以市級媒體和自媒體的方式宣傳社區復合空間活動,形成“活動-記錄-傳播-再參與”的閉環。

  空間互動:家國情感推動居民參與

   家的觀念是中國最深層的社會意識,不僅影響人們的言行,也影響了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因此,動員社區居民參與不能僅靠物質需求的滿足,還要抓住居民參與背后的行動邏輯與情感意義。

   對于社區居民而言,社區復合空間的建立不僅解決了兒童周末無人看管以及課后教育的問題,還進一步促進了兒童的社會化。隨著“雙減”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社區中兒童擁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去開展同輩社交、興趣探索、自然接觸等一系列社會化活動。社區空間不僅能夠使兒童在城市之中有處可去,能夠保證兒童的人身安全,并增強社區兒童與同輩群體的交往與互動,提升其人際交往能力,還能夠在一個較為文雅的環境之中培養愛讀書、讀好書的學習習慣。對于兒童來講,社區空間不僅能夠十分便利的借閱書籍、瀏覽書籍,還能夠在此空間中參與社會工作專業活動,并獲得活動的小獎品。社會工作者也有了固定的開

   展活動的場所,能夠保證社

   會工作服務的順利開展,并

   以社區公共空間為媒介,鏈

   接各種社區資源,培育社區

   自組織,并投入到社區共建

   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過程

   當中。

   借助社區公共空間,社區居民之間產生了穩定、規律的互動模式,以共商公共空間建設、共同參與活動設計與開展、兒童教養問題交流等不同主題的互動過程中,社區居民之間的接觸機會大大增加,不斷深入了解彼此生活。社工為建設社區內正式、非正式關系提供了良好的互動平臺,并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之中,社會工作者充分發揮駐點優勢,以自身為起點,構建起多中心的居民互動網絡,在社區多元主體中不斷形成社區公共生活記憶,推進社區集體意識的形成與集體情感的凝結。

   利用家庭養育出色孩子的行動動力,社區居民更加愿意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為兒童提供教養機會與資源。而對黨和國家的歸屬感,也成為支持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因此,社工可以利用社區中的兒童作為工作抓手,拉動兒童背后的家庭共同參與到社區治理的過程中,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挖掘居民自身的情感動力,并利用持續性的互動促進集體情感的積累,從而實現社區中的關系再造,進一步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過程當中。

  關系再造:集體情感促進鄰里守望

   在“共建共治共享”建設精神的引導下,社工與社區自組織共同開展主題活動二十余場,社區公共文化空間日常開放服務近兩百場,轄區直接受益居民超五百人,間接受益人次達兩千人。社區復合服務空間兼顧了社區黨政教育、社區志愿服務、兒童教育與同輩交往、社區事務共議與社區治理等多項服務功能。“線上+線下”的集體互動與可視化平臺的成立,不僅能夠向社區居民即時性地展示各類活動照片,確保參與了社區活動的居民能夠在較短時間內進一步鞏固活動記憶,進一步激發活動中產生的集體情感,還能讓未參加活動的社區居民也能夠通過文字、照片、視頻等形式感受到活動中的豐富情感,吸引、帶動更多社區居民參與到社區活動之中。在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中,社區居民從“社區公共空間建設與享有”的參與關系,逐漸發展為“遠親不如近鄰”的鄰里守望關系。

   社區居民通過持續性的互動,使得城市社區中的陌生感、冷漠感被逐漸打破,社區居民之間的熟悉感、親切感逐漸建立,促進了社區生命力的重建,在社區內重新喚起了“守望相助”的公共精神。而這種社會關系的建立和公共精神的重塑正是社區治理當中的重要內容。社區生命力的重建歸根結底需要社區多元主體的互動與參與,這不僅是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的具體呈現,還是社區居民在滿足了自身需求的基礎上,對鄰里守望相助的具體表達。在社區互動中的鄰里關系再造,有利于在潛移默化中喚醒“遠親不如近鄰”的守望相助的公共精神,而這種公共精神的出現,能夠進一步促進情感性和精神性社區的建立,提升社區的生命力。

  實踐展望:因地制宜動員居民參與

   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需要綜合發揮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共同作用。需要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揮人民主體地位,并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的高質量發展,在本文中,社會工作者利用社區復合空間建設,立足傳統家庭倫理與基層治理要求,以兒童養育作為服務抓手,并帶動社區居民參與到各項社區志愿服務當中,重新構建了社區居民之間守望相助的情感關系,充分發揮了社會工作作為基層治理“潤滑劑”作用,提升了社區居民對基層政府與基層黨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對具體情境的調查與判斷,抓住基層社區急難愁盼的問題與人民切身需求,并以此為出發點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生活,增強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創建城市社區居民的共同回憶與共同情感并在共同目標的指引下不斷促進個人積極情感向集體積極情感轉化,提供城市社區彼此相互聯系的公共場域,培育鄰里之間的情感。以“互惠互利,互幫互助”的精神帶動社區居民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當中。

   在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的實踐過程中,社工也面臨著兩類問題。第一是如何兼顧社區居民的利益與情感的問題。在動員社區居民的過程中,既要防止過度追求個人利益或家庭利益而導致忽視集體情感,又要避免過于強調情感,使得私人關系影響社區公平。在成都市B社區這樣的城市社區之中,如果沒有前期的情感積累,空談情感而不顧利益與公平則是不切實際的,社工就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平衡自組織中利益與情感之間的關系,實現利益與情感之間的循環轉換。第二是如何處理社區各類主體之間的關系的問題。能夠發現不同主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角色差異,這就使得主體間有可能會產生利益沖突、情感沖突等等不利于組織團結的因素。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社工就要提前深入到社區環境當中,首先要建立自身與社區居民的信任關系,并以自身為橋梁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及時處理主體間的矛盾與沖突,要堅持在社區治理過程中的“求同存異”精神,保證居民在社區生活中的“主人身份”,充分發揮群眾智慧,緩解私人生活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張力,促進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工作應當不斷健全適應新時代要求,繼續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政府為負責,人民為主體的建設理念,通過對社區實際情況進行深入調查與判斷,抓住社區治理中急難愁盼的問題與社區居民的切身需求,并以此為出發點動員社區多元主體參與社區生活與社區志愿服務,增強社區多元主體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將社區居民重新吸引到社區生活之中。對公共生活的參與和社區居民之間的互動,能夠進一步激發社區多元主體的主人翁精神,真正將社區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家園,為中國特色的志愿服務體系與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貢獻專業力量。

  作者單位:新疆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國家安全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狠狠色丁香久久综合婷婷|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网站色| 精品久久综合1区2区3区激情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激情综合网五月|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尤物app| 亚洲国产欧洲综合997久久| 综合五月激情五月开心婷婷|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综合久久精品色|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丁香婷婷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亚洲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伊人久久综合无码成人网|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亚洲欧美综合区自拍另类| 久久―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婷婷丁香五月天综合东京热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图片|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婷婷五月六月激情综合色中文字幕 |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狠狠色综合久色aⅴ网站| 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中文成人网|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色综合欧美在线视频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色婷婷狠狠久久综合五月|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色区奇米| 色综合AV综合无码综合网站|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久久国产综合精品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