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新聞
   第03版:新聞
   第04版:黨建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公益資訊
   第12版:新聞
   第13版:新聞
   第14版:ESG
   第15版:益言堂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有力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新聞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黨建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公益資訊

第12版
新聞

第13版
新聞

第14版
ESG

第15版
益言堂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5年03月25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有力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 陸治原

有力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 陸治原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既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民生保障持續加強的必然要求。黨的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對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內在關系,系統闡明了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重大意義、核心要義、實踐要求,對于我們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正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要堅持經濟發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民生改善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彰顯了黨的初心使命,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必須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出發,把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一體研究部署、一體督促落實、一體監督考核,使經濟發展與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改善公共服務等緊密結合起來,使得經濟增長與人民群眾實際感受一致,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

   樹牢抓民生建設也是抓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民生也是抓發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進社會消費預期,有利于擴大內需”,“支持相關服務行業加快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相得益彰”。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發展和民生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辯證關系。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暫時的困難和風險,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樹牢抓民生就是抓發展的發展觀、政績觀,吸收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推動經濟與民生聯動發展、融合發展。著力加強民生保障安全網建設,為經濟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著力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保障,提高財政投入轉化為實際消費的邊際效應;著力培育發展民生領域新業態,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增量、提品質。民政工作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又是服務保障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必須解放思想、服務大局,突出重點、主動作為,為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作貢獻。

   推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堅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即使將來發展水平更高、財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過高的目標,搞過頭的保障,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體現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遵循的原則要求。必須堅持量入為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守住底線,合理引導預期,重點保障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健全面向全民、保障基本、可持續的民生制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應適應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兜牢民生底線,為經濟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加強特殊困難群體兜底保障,托牢民生安全網。截至2024年底,我國有3986.7萬城鄉低保人員、479.7萬特困供養人員,以及一定數量的孤棄兒童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難和重度殘疾人。做好這些群體的兜底保障,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彰顯黨的初心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各類困難群體也是邊際消費傾向高的群體,加強救助保障,有利于穩預期、促消費。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推動社會救助對象向所有低收入人口乃至遇困居民拓展,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構建“物質+服務”救助格局,科學合理確定保障標準,完善就業救助、產業幫扶等發展型政策舉措,增強社會救助“造血”功能。提升兒童福利工作水平,加強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務保障,建立健全基本生活費自然增長機制,推進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和關愛服務,健全困境兒童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推進兒童福利機構“開門辦院”,切實維護好困境兒童合法權益。加強殘疾人服務保障,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建立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體系,加強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建立社區融合、家庭服務、家庭照料有機銜接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鏈,切實增進殘疾人福祉。優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服務,推進救助管理服務區域一體化發展,為流浪乞討、務工不著等各類臨時遇困人員排憂解難。

   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推動社會資源有序流動。慈善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內容。新時代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慈善法規制度不斷完善,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5萬家,年度慈善活動支出超過1500億元。更好發揮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既要做大“慈善蛋糕”,也要分好“慈善蛋糕”。積極宣傳貫徹新修改的慈善法,完善配套法規政策,加強慈善激勵褒揚,推進基層慈善創新,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壯大慈善規模。健全綜合監管機制,加強對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的監管,實施“陽光慈善”工程,規范互聯網慈善行為,加大監管執法和問責力度,增強監管穿透力和有效性,堅決防范和清除各種牟利行為對慈善事業的侵蝕,維護慈善公信力。福利彩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益事業,要完善福利彩票發行銷售制度,強化風險防范,籌集更多公益金,更好實現“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發行宗旨。

   發展民政新業態,推動相關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統籌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壯大銀發經濟。截至202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0%,老年人口規模全球第一,有著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銀發經濟是老齡社會的必然產物,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產業,正在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個人財富積累等,老年人社會支付能力顯著增強。尤其隨著60至69歲低齡老年人口增加、健康老齡化意識覺醒,老年人消費意愿正在加快釋放。必須因勢利導,統籌推進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銀發經濟,更好助力經濟發展大局。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養老服務網絡,貫通協調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的三類養老服務形態,更好滿足老年人助餐、助潔、助醫等急難愁盼需求。擴大產品供給,培育銀發經濟經營主體,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區,培育養老服務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強化老年用品創新,培育拓展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旅游服務、養老金融、適老化改造等潛力產業。制定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更好增進老年人福祉。

   發展婚姻服務業,建設“甜蜜”經濟。婚姻是每個家庭的大事。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婚姻服務與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有的創新“婚登服務+”模式,將婚姻服務與文旅、商圈等結合,打造多元化服務平臺,減輕群眾婚嫁負擔;有的打造集結婚頒證儀式、婚慶產業、婚紗產業、婚宴產業、婚旅產業、婚俗文創等于一體的婚姻文化主題園,研發特色婚姻文創用品;有的將婚姻登記處遷入景區、特色小鎮,提供儀式化頒證服務,倡導簡約婚俗與新型消費模式;有的將婚俗改革與鄉村振興結合,帶動婚旅產業和農產品銷售。這些不斷涌現的新模式,彰顯了婚姻公共服務與產業協同發展的巨大潛力。當前重點是加快推進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加強婚姻服務、相關產業和產品的引導與規范,制定現代婚俗禮儀指引,廣泛開展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助力“甜蜜”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強化地名服務,為相關區域發展賦能增效。地名是歷史的記錄、文脈的傳承,是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近年來,隨著地名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地名為文化尋根、為旅游鑄魂、為產業賦能的功能日益凸顯。通過開展“鄉村著名行動”,規范命名鄉村地名,設置地名標志,健全完善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形成覆蓋城鄉地名網絡,有力服務百姓出行、快遞進村、山貨進城。通過挖掘地名故事,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推進“地名服務+”文化文藝、民風民俗、景區景點、產業產品、地理標志等,打造一批“微景觀”“打卡點”“特色地名產品”,讓地名“活”起來,成為推動地方產業發展、文化傳承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進一步傳承弘揚地名文化,健全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統一監督管理、分級分類負責的地名管理體制,規范地名標志設置與管理,構建全國統一的標準地名地址體系,更大力度創新“地名服務+”,更好實現地名的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提升專項社會事務服務管理水平,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發揮科技類社會組織作用,促進科技創新。從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看,科技類社會組織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對促進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進程有著深刻影響。目前,依法登記近2.5萬家科技類社會組織,其中全國性社會組織508家、國際科技組織31家,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社會力量。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大部署,必須進一步健全科技類社團管理制度,鼓勵支持在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成立全國性社會組織,推動在新興空白領域設立更多以我為主的國際科技組織,引導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深入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完善和落實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人才發展等政策,積極推進科技類社會組織“走出去”,深化對外交流合作,發揮更大作用。

   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優化生產力區域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行政區劃本身也是一種重要資源,用得好就是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更大優勢,用不好也可能成為掣肘”。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破除區域協同發展壁壘。必須加強黨中央對行政區劃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行政區劃總體規劃,保持行政區劃總體穩定,推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推動優質生產要素更大范圍、更加順暢、更為高效地流動和配置。圍繞提升行政資源配置效率,探索人口收縮地區行政區劃優化路徑。穩妥優化基層行政區劃設置,為基層優治理、促發展賦能增效。

   強化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責任擔當

   加強黨的領導。組織各級民政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完善黨領導民政工作的體制機制,嚴格執行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對標對表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謀劃民政發展、制定民政政策、部署民政工作,切實把黨的方針政策轉化為更好服務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實際成效。

  (下轉03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综合电影在线视频好看| 国产成+人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久久天堂| 色综合色综合色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91精品婷婷国产综合久久| 久久婷婷午色综合夜啪|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小说区 图片区色 综合区 | 久久婷婷是五月综合色狠狠| 久久久久综合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色88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亚洲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自拍成人| 国产综合免费精品久久久|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狠狠色婷婷七月色综合|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综合网| 欧美日韩综合精品|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色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一级精品亚洲国产成人综合AV区 | 狠狠色婷婷久久综合频道日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一本色综合网久久| 亚洲综合色视频在线观看| heyzo专区无码综合|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激情|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色综合婷婷在线| 亚洲综合日韩中文字幕v在线 |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社区|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 色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日本综合a一区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