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學校、村部建成投用,閑置下來的老校園、舊村部如何有效利用;剛剛脫貧的農家子弟能不能就近上大學,就讀和當地產業發展相關專業,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農人”;農業要現代化,如何培養貼近實際、更有效益的新質生產力……全國兩會召開之際,這些來自基層一線、沾著泥土的思考也一起進了人民大會堂。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過渡期之后怎么辦?如何更好地推進鄉村建設?多位來自西部地區的代表委員圍繞如何推進鄉村持續健康發展、更好地構建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建言獻策,勾勒出一幅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全景圖。 讓鄉村閑置資源“活”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董建新是甘肅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黨總支書記,聊起村子的變化,十分興奮。 2013年2月3日,農歷小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元古堆村考察,叮囑“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干實干,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我們記住了總書記的囑托,擼起袖子加油干,元古堆村一年一個樣。”董建新說。 元古堆村的村容村貌徹底改變,產業茁壯成長,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觀光。2024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8860元,較2012年增長11.8倍;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20萬元。 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遠古堆村新修了校園和村部,之前使用多年的土地和房舍被閑置下來。在鄉村振興新階段,如何讓這部分閑置資產“活”起來? 董建新說:“土地和房舍如何統籌使用起來,現在沒有明確的安排,也是一種浪費。”他發現這一現象在農村普遍存在,“有新修后被閑置的,也有因為人口流動或人為撤并被遺棄的”。 “這些資源如果能利用好,將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更好的作用。”他建議,盤活農村閑置的校舍、村部等資源,將其用于鄉村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等。“比如將閑置的校舍改造成鄉村文化活動中心、農產品加工車間等,讓這些資源重新發揮作用,為鄉村振興服務。” 培養高素質的“新農人”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教師培訓中心副主任、臨夏開放大學副校長董彩云更關心的是西部教育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很多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了,原來不太重視教育的家庭開始重視教育了,大伙兒都愿意供孩子上學,送孩子上高中讀大學。”董彩云發現,隨著老百姓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斷增加,高中的擴容提質勢在必行。 但臨夏州各縣市普通高中的硬件軟件都比較薄弱,不能滿足擴容提質的需要。“原來一個縣里的高中有2000名左右的學生,現在一下到了3000多名,學生人數上去了,實驗設備等硬件配套卻不能及時擴充,優秀的老師也不能及時配備,教學質量就難以保證。”她說。 為此,董彩云呼吁,國家應設立民族地區高中擴容提質發展的專項經費,在學校建設、教師培訓、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對民族地區普通高中擴容提質發展經費或政策的傾斜力度。 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跟產業發展息息相關。“像我們臨夏屬于‘三州三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要大力發展產業,急需大批高素質技能人才支撐,這一塊恰恰有短板。” 臨夏州有一所大專層次的職業院校,由于辦學層次所限,一些學生寧可外出上學,也不愿就近讀書。在董彩云看來,對于很多剛剛脫貧的家庭而言,孩子外出求學不僅會增加家庭負擔,而且學的專業也不一定適合本地產業發展的需求,容易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問題。 董彩云認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急需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本土人才留下來。“比如,養殖業收益好、惠及面廣,但真正要發展起來,還得靠熟悉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方向的高素質人才來推動”。為此,必須加大對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職業教育要適應現實需要,提升辦學層次,優化專業設置,讓學生能就近就便接受符合地方產業需要的職業本科教育,畢業后扎根地方發展產業,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實際的情況是民族地區發展高等教育面臨諸多困難挑戰,存在經費保障不足、人才引進困難、學科建設滯后等諸多難題。”董彩云建議,國家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助力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讓孩子們能夠在家門口接受高等教育,培養更多熟悉當地產業、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培育賦能“三農”發展新質生產力 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集團董事長、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耿福能出生在涼山,始終把目光聚焦在大涼山高質量發展上。“我是來自涼山州基層的代表耿福能。”這是他每年參會期間發言的第一句話。作為連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怎樣鞏固大涼山的脫貧攻堅成果,是他當選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后重點關注的話題,“這5年我都會關注這個(話題)”。 從1996年開始,耿福能就帶領企業在涼山州布拖縣推廣種植中藥材附子。他發現,過去當地農民每年都是9月份采挖,11月播種,種子堆放兩個多月,儲存保管不善,就會發霉腐爛,損失嚴重。為此,他開始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耿福能率領技術團隊在500畝產業園區進行耕作改革實驗,最終為布拖老百姓總結出了一套種植方法:一邊采挖附子,一邊整理土地;附子挖出土、選好種子后,馬上栽種下地。 2024年,好醫生集團在涼山州的布拖等9個縣的22個村種植附子等特色中藥材33850畝,帶動1.6萬戶、8萬多農民走上長期穩定增收的道路。 耿福能十分關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結束后,政策的延續問題。“脫貧攻堅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部分脫貧地區基礎仍較薄弱。通過政策銜接,能夠持續監測易返貧群體,避免大規模返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他說。 在調研中,耿福能發現,一些地方引進新農業人員,采用新模式、新技術,形成了鄉村振興的新業態、新產業鏈,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有效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 針對鄉村振興面臨的新形勢,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培育‘三農’新質生產力,構建數字技術賦能的鄉村振興模式”的建議。 “要通過培育新技術、新模式,使用優質和新型生產要素,打造‘科技型新農人+智能裝備’的農業新生態,以數智化催生鄉村未來新產業,真正讓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他說。 (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