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近年來,山東省榮成市持續深化“五位一體”社區綜合治理共同體建設,探索社區、物業融合共建,推動社區會客廳、近鄰小院向下用力,抓好基層社區微自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家社區”幸福家園。 今年73歲的房敏學是桃園街道朝陽社區的一名“社區通”,服務附近幾個老舊小區水電費的收繳,他的辦公場所就是鄰里會客廳,平日里不僅“免費陪嘮”,還妥善處理了社區里不少“疑難雜癥”。“小區居民關系相處得都不錯,居民也經常到會客廳坐著聊天,有什么問題相互一說就解決了。”房敏學說道。 桃園街道朝陽社區充分利用熟人熟地優勢,及時掌握網格內居民需求,協調組織共筑共建單位提供精準服務,以群眾點單、網格接單、社區派單的閉環模式,未訴先辦,早發現、早預警、早治理,讓“小小網格”發揮“大大能量”,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速度”和“溫度”。居民周愛娣說:“我在這個小區住了20多年,有什么事就跟網格長溝通,他們也都盡心盡力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2024年,社區在網格會客廳共解決民生焦點問題50余件,充分發揮網格支撐作用,讓網格工作接地氣,搭建“三長連心橋”,治好小網格、發揮大作用。 近年來,榮成市創新實施“1211”向前一步工作法,推動訴求快收集、善化解。目前,全市城市社區已組建專業訴求處理小組60個、成員639人,動態回訪2084人,推送“樂商共議”自治案例4027個。 “陌鄰”變“睦鄰”,是當下社區實現多元治理的重要抓手。家住崖頭街道站前社區的常新威深有體會。“進入小區兩年了,社區經常搞些文體活動,把大伙都組織到一起,看電影、看文藝演出,鄰里之間逐漸就熟悉了,熟了以后很多事情通過坐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就把問題解決了,現在小區的氛圍非常好,居民在一起很融洽。”常新威說道。 近年來,崖頭街道站前社區整合轄區各類共建資源,通過睦鄰活動進小區、到家門,讓“陌鄰”變“睦鄰”,逐步提升居民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和認同感。 崖頭街道站前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肖紅娟說:“我們通過組織民間監理團,實施以小帶老、以老優小項目,創建樓門文化等系列形式,打造熟人社會,社區治理成效顯著,居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與此同時,榮成市不斷規范項目運作,扶持“黨建引領共筑社區幸福里”社區社會組織公益創投第二批項目19個,開展活動191次,累計服務居民8792人次,不斷提升社區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發展效能。 下一步,榮成市將持續推動“五位一體”城市社區建設邁上新臺階,以“治未病”理念,用好“望聞問切”工作法,不斷夯實治理基礎,提升為民服務能力,共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精致幸福家園。 (據威海市委社會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