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杭正在縱深推進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建設。新中心,意味著需要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和治理體系重構。 作為新中心的“城市芯”,倉前街道下轄10個城市社區,其中葛巷等5個社區已成為未來社區,向往等5個社區已完成未來社區建設。2024年5月,倉前還入選浙江首批全域未來社區試點鎮街,是余杭唯一。 如何搶抓這一重大機遇,為新中心城市治理探出新路?倉前堅持黨建引領“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理念,創新探索以“CALLMe(米)”積分制打破社區治理壁壘,構建全域統籌的治理模式。 倉前街道主要負責人表示,希望以此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助力打造“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發展”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探索黨組織引領下“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城市治理實踐。 一枚小小的積分,何以撬動全域未來社區建設? 先行先試 基層治理是國家公共治理體系的最末端,涉及面寬、量大、事多,面臨著群眾參與難、資源下沉難等諸多問題。 如何破解? 國內不少社區,已將善行善舉量化為可觸可感的數字積分,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管理,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善治格局。 2020年7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還聯合發出《關于在鄉村治理中推廣運用積分制有關工作的通知》,號召各地結合實際,推廣運用積分制。 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前者是單個社區的行為,后者針對的是廣大鄉村。在探索街道全域積分統籌的道路上,倉前可謂是走在全國前列。 倉前何以先行?這少不了三方面因素的影響—— 首先天時。近年來,隨著余杭從傳統農業大區躍升至浙江經濟第一區,倉前經歷了快速的城市化過程。目前,倉前戶籍人口約6萬人,流動人口約15.6萬人,新杭州人占比超七成,人口結構較為復雜。 原本以村為主的“熟人社會”被突然打破,形成混居回遷安置小區、商品房小區、商住公寓等的“生人社會”。這種情況下,倉前亟需營造一種社區大家庭氛圍,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其次地利。倉前位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科技城、云城的核心區域,是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城市芯”。轄區各個社區在建設未來社區過程中,都建有數字化平臺,并推出相應的積分兌換體系。 從未來社區到全域未來社區,關鍵在全域,重點是統籌。倉前要想以街道為基本單元推動轄區內未來社區一體化、特色化建設,統籌全域積分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最后人和。倉前一直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高地。2011年倉前撤鎮建街后,鄉鎮一級的人代、黨代會隨之消失,但鑒于居民參與街道各項事務的需求沒有改變,于是2013年倉前誕生杭州首個街道民主協商議事會議制。 倉前繼續先行先試也不難理解。積分制可以將抽象的民主權利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和可量化的指標,使居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自己的參與價值,而全過程人民民主則是能保證積分制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值得一提的是,倉前將積分取名為“CALLMe(米)”,有“找我”之意。這可以理解為倉前發起的一種邀約,詮釋出“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關鍵要素,即“我參與、我行動、我示范”。 現在,居民通過“看余杭”客戶端“我的村社”模塊,完成注冊及綁定家庭,就能開通全域積分兌換權限。 共建共治 堅持“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基層治理的本質特點和目標要求,有利于激活群眾的自治力量,進而形成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如何引導居民有序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 倉前的積分首要目的就是激勵,為共建共治指明方向。 以往,社區事務常被視為社區干部的“獨角戲”,不少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認為事不關己。倉前街道城建辦相關負責人吳凱介紹,為了變“要我干”為“我要干”,居民在和美、文明、治理、清廉、未來五個維度的付出,都被量化為直觀可見的積分,并能以10:1的比例作為現金使用。 當居民看到,無論是積極參與社區議事協商,還是參與平安巡防、消防排查、搶險應急、結對幫扶志愿服務,抑或是上報身邊事,報告社區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等問題,都能獲取積分兌換生活用品或服務時,參與治理的行為能帶來實惠,積極性自然被充分調動。 從治理實效層面審視,倉前的積分,還促成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與精準化。 一方面,借助積分數據,得以精準洞察居民的參與偏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萬和社區發現參與親子包餃子活動的積分申請格外火爆,便知曉居民對這項活動更為喜愛。如今,社區已籌劃近期再辦數場。 另一方面,積分制吸引了不同年齡、職業、特長的居民各展其長。年輕人憑借技術優勢助力社區信息化建設;老年人發揮余熱,在鄰里關懷、傳統技藝傳承上發光發熱。 在倉前,居民注冊加入社區達人,經社區確認后,一次性可獲得100積分。成功牽頭舉辦社團活動,每次可獲得50積分,每月最高200積分。 居民李學定退休后,在創景社區開辦了一家惠民艾灸體驗館,把中醫文化和診療送到家門口。提起倉前的積分,他直接豎起了大拇指。 “惠民艾灸體驗館舉辦活動,本就不是為了盈利。”李學定說,很多居民過來消費,付出的是積分。“這些積分積少成多,相比金錢,讓人更有獲得感。” 很多商戶也很樂于參加積分兌換。正如一家便民超市負責人所說,社區擁有龐大且穩定的消費群體,通過積分兌換吸引居民上門,能提升店鋪形象,拓展客源渠道。 在一枚枚積分的引導下,不同力量仿佛百川歸海,讓社區治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支持,難題得以各個擊破。 全域共享 全域未來社區的發展終極目標之一,是讓全域居民共享美好生活。 未來社區建設并非一蹴而就,各個社區進度有快有慢。為了破解未來社區運營難題,倉前創新“片區賽馬”,即按照地理相連、規模相當、公服設施數量和業務量相近原則,將下轄社區劃分為三個片區。 然而,片區與片區之間,能提供的服務難免有所差異。 由太炎、葛巷、朱廟等社區組成的產居夢想片區,定期開展技能培訓等活動;由向往、創景、景騰、龍潭等社區的組成科創未來片區,時常開展芯潮夜市、草地音樂節等活動;由萬和、倉南、宋家山等社區的組成和合萬家片區,“一老一小”服務體系相對完善。 在物質層面,怎樣做到“雨露均沾”,讓每一位倉前居民都能享受到全域未來社區建設帶來的紅利? 積分,成為“破壁”的關鍵鑰匙。 居民手中的積分,可以在倉前各個社區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購物、理發、運動等。近日,家住太炎社區的小陳,就用100個積分在線上免費預約了創景社區的乒乓球館。“自從知道有積分,我們一家都注冊了賬戶,賺積分的熱情很高。”小陳說,雖然不同社區的資源配置、公共服務有所不同,但憑借積分,暢行無阻。 在精神層面,小小的積分,也加深了居民對社區歸屬感與認同感。 前不久,朱廟社區舉辦了一場美食交流會。來自五湖四海的居民紛紛亮出拿手好菜,用美食訴說家鄉的故事。部分居民還帶來才藝表演,現場其樂融融。 朱廟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像這種活動,居民參與是純賺積分,還有些活動雖然需要支付一定積分,但會有禮物相贈。“現在,活動名額非常搶手,有時候剛發布就報滿了。” 居民為了積分攜手合作,在共同參與社區活動的過程中,鄰里關系日益親密,從“陌生人”逐漸變成“一家人”。朱廟社區相關負責人說,這種精神上的交融,有利于讓居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積分制的推行取得顯著成效,但如果一成不變,村民的參與積極性就有可能下降。如何讓這一制度運行得更長久,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倉前街道主要負責人表示,倉前將堅持“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理念,通過集思廣益,在積分設置的科學性、兌換流程的便捷性、監督機制的完善性等關鍵環節下足功夫,讓積分制真正經得起考驗,持續為城市發展賦能,打造基層治理新范式。 (據《浙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