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趙明鑫 理解中國公益,應當先了解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公益項目。而要理解公益項目,則需清楚其錨定的社會問題,這是公益項目的魅力,也應當是認知的基礎。 “目前農村0-3歲嬰幼兒的養育指導服務基本還是空白,亟待改善。”有問題存在,就會有在場和破題的力量。 2015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我國中西部農村地區發起一項結合早期養育指導及營養干預,為6-36個月嬰幼兒及其看護人每周提供免費、專業化的入戶一對一養育指導(“家訪”)項目,名為“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據項目官方資料披露,目前該項目覆蓋兒童1.5萬,受益兒童總數超4萬。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官方網站上,這一項目所在的分類,被冠以“社會試驗”之名。 這里或許可以引入一個關于公益認知的大討論——公益是否真的能夠解決社會問題?答案見仁見智,肯定或否定者都大有人在。大愛清塵秘書長方曉星2024年在接受《公益時報》專訪時曾提到,大愛清塵將議題分為三個層次,其中最宏觀的是在全社會和政策層面影響議題發展。“社會組織成立的根源就是要去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如果不做倡導,只做基層救援,其實是對社會問題沒有回應的。” 有觀點認為,參與公益事業的社會組織像是扮演社會實驗室的角色,而公益項目正是一種試驗,在商業或政府未及之處錨定社會問題開展行動,以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為首要目的。 也正因如此,許多從業者都會自我調侃,“希望失業”。因為失業就意味著其所關注的社會問題滅失。可每位從業者都知道,這很難:難在路徑探索,難在模式推廣,難在資源引入,難在問題龐雜、根深蒂固。 但在場,就要干。 中國公益人有這樣的精氣神。有報道引用數據顯示,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農村0-3歲嬰幼兒共有1527萬,以原脫貧地區農村兒童占20%計算,最少也有300萬兒童需要接受入戶養育指導。 “在中央和地方財政決定增大投入之前,迫切需要聯合更多合作伙伴,形成更加廣泛和可行的示范效果。”2024年,在成功實施“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基礎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規模化升級擴展,發起“陽光起點:十萬農村嬰幼兒入戶養育指導行動計劃”,將受益兒童人數提高到10萬人,并達成“千鄉萬村”的覆蓋目標。基金會負責人預估,屆時該行動計劃將成為我國農村兒童早期養育領域內最大的試點項目,預期將產生重大的社會及政策影響力。 更廣,是農村0-3歲嬰幼兒支持類公益項目的關鍵詞。 他們聚焦社會議題,填補空白,深入開展社會試驗,更大范圍納入改變對象,彰顯公益行動的樣本價值。 同樣在2024年,還有很多“老朋友”迎來新的生命周期。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的鄉村振興項目可謂開展早、影響深,但隨著鄉村發展與生產革新,公益力量如何切入鄉村振興環節、適應新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問題擺在面前。 “時移世易,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農機社會化服務項目在新問題識別中應運而生。該項目依托村集體,組建合作社,面向小農戶,旨在通過助力農機社會化服務,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水平,構建聯農帶農機制,助力欠發達地區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 2024年,是這一項目深入實施的首個完整年份。這一年,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和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簽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整合各自資源優勢,創新機制,深化合作,搭建農機社會化服務合作交流平臺。 更深,是鄉村振興類公益項目的關鍵詞。他們錨定鄉村環境,緊跟時代變化,更精準地識別受助群體的切實需求與發展訴求,彰顯公益行動的支持價值。 同鄉村一樣既宏觀又微觀的場域還有一個,并作為一個專業議題被公益從業者反復提起,即便已經扎根在這個領域多年的慈善組織也試圖從中找到新的方法與可能。在那里,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習慣的人們匯集,需求耦合,呈現一幅復雜多樣但和樂融融的社會圖景。 那里是社區,是2024年中國公益慈善事業聚焦的最小景觀。 在社區,養老、教育、助殘、流浪動物救助、環境保護等一系列需求交織,提出難以計數的命題,也引導公益從業者針對性設計公益項目,投身一線實踐。 2024年,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施行,其中一大亮點是“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社區慈善組織,加強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發展社區慈善事業。”這一年,由鄭功成帶領的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慈善分會,也在推動《慈善法》修訂之后將著力點之一定為社區慈善。 自2023年年底開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和騰訊公益合作,以其慈善分會成員為主要力量開展社區慈善實驗項目,為社區慈善理論提供實踐支撐。“立足社區,動員社區,服務社區、提升社區”,是這場行動的方針。實踐至今,項目多有成果,為更多關注社區發展的慈善組織和從業者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視角。 更新,是社區類公益項目的關鍵詞。他們觀察既有的問題,引入更新的路徑。在這里,新的模式在實踐,新的事業在探索,新的需求被發現,新的可能被看見。 除了學者的深度參與,2024年開展的公益項目中也迎來更多的社會個體與群像,他們依托項目,發揮媒介話語權,擴展公益影響力,呈現更加多元的公益生態。 如,為發揮新媒體主播、創作者等新就業群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凝聚新媒體從業者,履行社會責任,參與志愿服務,助力社會治理,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聯合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共同發起新媒體志愿者公益研修計劃,并于2024年3月啟動首期項目。在此基礎上,12月21日,主辦方進一步啟動新媒體志愿者公益行動計劃,旨在搭建高質量新媒體志愿服務供需對接平臺,擴大新媒體志愿者隊伍,豐富新媒體志愿服務活動。 這一年,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上,公益的元素更加立體:創作者深入學校、養老院等公益支持地開展切實的服務,并生產內容擴展公眾影響力,引導公益捐贈,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慈善組織穿越周期。 這一年,更多支持公益發展的工具價值被看見,企業結合經營實際擁抱社會議題,推動問題改善:4月,餓了么宣布消費者碳賬戶“e點碳”正式上線。“e點碳”基于用戶的低碳消費行為建立積分體系。據介紹,只要用戶在餓了么下單時采取了無需餐具、小份菜等低碳環保行為,都可獲得相對應的積分。除兌換相關權益外,用戶還能使用積分參加碳中和公益項目,比如捐贈森林保護項目等。 這一年,隨著全球化發展浪潮不斷向前推進,中國企業在全世界更大的市場里找尋穿越周期的秘訣。中國公益隨企出海,在護航中國企業在地發展的同時,探索議題國際化視角,推動議題的深度識別,并為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尋求更大增長。 更遠,是所有公益項目的關鍵詞。在問題還沒有徹底解決前,挺過周期、尋求發展是回顧中國公益項目2024年情況題中應有之義。 但,2025年發展趨勢如何?這個問題顯然不易回答:大病品牌信任垮塌、中小機構籌資困難、從業者薪資兩極分化……疑難顯見。具體而言,2025年中國公益項目所面臨的是如何重建項目品牌,構建公眾信任,拓展投資渠道。或許謎底就藏在謎面上,向縱深識別議題,關注更具體、更切身的社會問題,擁抱社區這一公益景觀的最小顆粒,從更多樣、更多元的社會力量結合,成為破題的關鍵。 當然,回歸根本,公益項目的存在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慶幸的是,當每一個“災難”意外來臨,中國公益都會第一時間在場,這便是最本源的趨勢——在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