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
2024年,是充滿變化的一年。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速顯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又接踵而至,多重困難挑戰交織疊加,經濟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 作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事業的發展無可避免地受到大環境的影響。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外需下滑和內需不足的背景下格外突出,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事務、社會治理等領域的變化不斷為慈善事業帶來新的課題。與此同時,慈善事業本身也在不斷變化。 這一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決定》,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機制,其中提到“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要求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其中提到“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 中央社會工作會議首次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當前我國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新興領域迅速發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大量涌現,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社會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這一年,新修改的《慈善法》正式實施,《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管理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慈善組織認定辦法》等配套法規陸續出臺。從慈善組織認定、募捐成本、合作開展公開募捐、信息公開到稅收優惠、信用制度、監督執法,從慈善募捐、慈善信托到應急救災、個人求助,涉及多個條款、多項制度,變化迎面而來。 這一年,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要求進一步提高。民政部等五部門印發《關于加強社會組織規范化建設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依法嚴格登記審查,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建設,強化管理和監督,以規范化建設推動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渡鐣M織名稱管理辦法》《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章程示范文本》《社會組織基礎術語》《行業協會商會自身建設指南》《學術類社會團體自身建設指南》《社會服務機構自身建設指南》等辦法和指導性文件,對社會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一年,互聯網的發展和各類輿情的爆發讓公眾對慈善事業的態度不斷變化。配捐問題的爆發與處理,影響著大眾對慈善的信心;騰訊公益“久久公益節”對“99公益日”規則的調整,讓捐贈人和慈善組織對互聯網公開募捐有了新的思考;假借慈善、公益等名義,假冒慈善組織進行詐騙、洗錢、非法集資等現象的屢屢出現,提高了建立信任的門檻。 盡管變化不可避免,但總有一些東西始終不變。 無論經濟形勢如何變化,企業和企業家依然在不斷捐贈。 一方面,捐贈規模持續走高。億元捐贈成為常態,十億級以上的捐贈也并不鮮見。例如,自2020年提出捐建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以來,虞仁榮及相關企業一直在持續捐贈。2024年也不例外:3月,紹興韋豪再次捐出1500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市值超過15.12億元;10月,虞仁榮向東方理工基金會捐出2500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市值約為27.99億元。 一方面,捐贈模式更加系統。根據企業特點有規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進行捐贈成為潮流。例如,在比亞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發布會上,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宣布設立30億元慈善基金計劃,聚焦教育慈善、高校教育和大眾科普,為國家培養更多科技人才。 無論社會輿論如何爆發,社會公眾依然在積極參與公益。 線上通過互聯網進行捐贈、線下參與志愿服務成為生活常態。民政部2024年三季度新聞發布會發布的信息顯示,慈善組織在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發布的公開募捐信息超過17萬條,募集資金超過500億元。在中辦、國辦《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的激勵下,截至2024年12月,全國實名登記志愿者達到2.38億人,志愿服務隊伍135萬支,開展志愿服務項目1278萬個,志愿服務時間累計超53.64億小時。 與此同時,社區慈善成為年度熱點,多地聚焦社區慈善發布指引、方案,明確社區慈善的主體、陣地、機制和監管等內容,開展社區慈善實驗,搭建社區慈善服務平臺,在社區居民的積極參與下,社區慈善力量不斷加強。 無論慈善資源如何流動,慈善組織等慈善力量依然在有機生長。 截至2024年12月底,我國共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5萬家,累計備案慈善信托2205單,慈善信托財產總規模超過84億元。在新修改的《慈善法》的指導下,在“陽光慈善”工程的要求下,慈善組織不斷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監督,信息公開的意識、水平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在加強內部治理的同時,廣大慈善組織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在扶弱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等方面積極作為,在鄉村振興、科教文衛、生態保護、應急救援等方面不斷創新,年度慈善活動支出超過1500億元。 堅守善念,順應變化,我們必將迎來一片光明。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第十五次全國民政會議上指出,民政事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彰顯著社會的良心、堅守著道德的底線、體現著文明的傳承,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需要通過不斷提高民政工作水平,把包括困難群眾、殘疾人等在內的各類群體的切身利益保障好、發展好,形成為實現共同目標凝心聚力、團結奮斗的生動局面。 上述要求,對慈善事業的發展具有同樣的指導意義。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基于人性光輝、社會良心的慈善事業總能找到路徑并持續發展下去。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在辭舊迎新之際,又一次對過往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總結,對下一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研判,希望更進一步提升大家的信心,共同旗幟鮮明地揚善,以進一步推動社會進步。 我們堅信,無論國際形式如何變化,經濟建設如何開展,社會結構如何調整,人心向善的趨勢不會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會變化。無論何時何地,慈善都會是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最大的公約數。只要激發出社會中蘊含的慈善正能量,就一定可以實現全社會關心慈善、支持慈善、參與慈善的美好愿景。 我們堅信,無論法律法規如何制定,政策措施如何實施,事實對錯如何判定,優化慈善事業發展環境的初衷不會變化,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目標不會變化。被賦予充分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助力共同富裕使命的慈善事業需要規范,更需要激勵。只有稅收優惠、購買服務、用地、金融等支持政策不斷落地,才能吸引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投身參與慈善事業。 我們堅信,無論市場經濟如何發展,收入結構如何變化,社會財富如何調整,企業和企業家群體都將是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社會是企業家施展才華的舞臺。只有真誠回報社會、切實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家,才能真正得到社會認可,才是符合時代要求的企業家。這樣的企業家單個來看并不顯眼,但作為一個群體卻長盛不衰,并且在此消彼長之間不斷壯大,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并不是一句空話。 我們堅信,無論社會輿論如何左右,人情冷暖如何變化,生活水平如何調整,富有愛心的公眾總是人群中的大多數。中華民族歷來有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人之初性本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是刻入中國人骨子里的善念,經過專業慈善理念的澆灌和慈善組織的支持,一定可以開出燦爛的善之花,從而推動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實現共同富裕,是慈善應該發揮的功能,更是所有人共同的追求。時代的變化還將繼續,但人們的追求不會變化,為實現追求而不斷努力的激情和信心不會變化。讓我們攜起手來,牢牢把握時代脈搏,“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積極行動、主動作為。匯聚向上向善力量,奏響公益慈善樂章,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聞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