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月20日,2024年度粵港澳大灣區ESG伙伴與年度廣州慈善捐贈榜樣在由中共廣州市委社會工作部、廣州市民政局、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廣州市協作辦公室指導,廣州日報報業集團 (廣州日報社)主辦的質躍未來·2024粵港澳大灣區企業ESG發展年會中一一正式亮相。69家年度ESG伙伴企業與匯集于此的政府部門代表、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未來的生存發展之道,并把目光投向了看似與利潤無關的ESG。 ESG,是指從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外部性來判斷一家企業的表現和未來。然而,關心并參與環境的改善、推動社會的公共議題,做好公司治理,關心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很多人覺得,這些都是要額外投入成本去做的事情,而且做得越好成本越高,怎么會和長期盈利能力正相關呢?實際上,兩者之間不僅是正相關,而且是強相關。新一代的企業家,逐漸在實踐中發現了一個顛覆傳統商業理論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當下,我們的社會開始追求‘好’和‘善’,這種‘善’已經從個體的社會責任深入到社會生產生活之中,整個社會都要在回應這種新的需求中,找到自己的長期價值?!痹诮张e辦的2024粵港澳大灣區企業ESG發展年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表示,這個階段的商業智慧不在于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通過“義利共生”找到企業基業長青的必由之路,想想為什么要,以及如何找到自己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間的最大公約數,或許才是企業最應該“忙著做的事情”。 提到善,很多人想到了傳統的“扶弱濟困,救急救難”。在“行善”這件事上面,似乎只有腰纏萬貫者能做,無論做什么善事,都是只見支出、難見收益。然而,企業乃至社會對于“善”的理解,正悄然發生變化。 13.86億元——這是2024年廣州慈善捐贈的“成績單”,這個數據背后,藏著廣州慈善事業的新變局,也展現了慈善事業突破的新風口。 “善”與“經濟”正在悄然結合 據統計,2024年廣州地區662家大額捐贈機構中,313家持續深耕的機構貢獻了89%的捐贈總額,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同時,349家新加入的機構為慈善事業注入新活力,占入選機構總數量的53%??傮w來看,今年10萬元到500萬元的捐贈金額占比從2022年的17%增長到2024年的22%,大量的新生力量不斷進入慈善領域,雖然剛開始捐贈的金額不高,但發展潛力可觀。 可以看到的是,如今大額捐贈的來源行業更加多元,顯示出企業與慈善組織合作開展捐贈的情況更為普遍。慈善事業正在向全社會更廣泛地延伸,說明社會的捐贈意識更加普及。 與此同時,社會對公益慈善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傳統的物資幫扶上,而是關注社會議題的長期解決方案以及發展需求。據統計,2024年廣州慈善捐贈支出共計13.94億元,其中來自機構捐贈的慈善支出13.35億元,偏向于把慈善資金用于“教育助學”“鄉村振興”和“慈善行業支持”三大領域。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慈善行業支持”的慈善捐贈支出占比出現較明顯的提升,由2023年度的11%增長到2024年度的14%。 據專業人士分析,企業發起的基金會逐步成為重要的捐贈主體,大家的捐贈不再停留在單一的“扶弱濟困”上,而是結合自身的經驗和視角共創公益價值。其中,企業的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更是體現了“善”與“經濟”的高度結合。 記者從廣州市協作辦了解到,今年以來,廣州市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黔南、安順三市(州)持續加力升級,高標準完成東西部協作各項協議指標。其中,廣州在區域協作方面,共建產業園區30個,新增引進廣東企業219家、實際到位投資金額超90億元;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數超2萬人;援建、改造幫扶車間327個,吸納農村勞動力2.66萬人。 對此,捐贈分析也指出,目前社會多方,尤其是企業,對于公益慈善事業正處于“從單一捐款捐物到關注項目效益,再到深度參與項目”的轉變過程當中,而ESG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的重要因素。 如今,社會各界對善的理解都是多元而復合的,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二元對立的觀念早已經不適用于當下的社會發展,大家開始關注如何尋找義利并舉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企業不再是把“善”當成門面,而是通過把握社會價值的內生動力,尋求下一個時代發展機遇窗口。 “善經濟”到來商業也要向善 現在,“義利共生”不僅僅存在于概念中。從今年69家企業的實踐中可以看到,當ESG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不僅不會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反而能夠幫助企業在競爭中占據先機。 其中,高德地圖在2022年正式推出的無障礙“輪椅導航”功能,在兩年間,已累計為用戶提供超過1.5億次無障礙路線規劃;騰訊發揮平臺優勢發動用戶“一起做好事”,見證上億人次的愛心流動;金域醫學專注“幫助醫生看好病”,推動醫療可及性,在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模式……以上種種其實都不是簡單的商業行為,而是企業用創新解決社會問題,并在解決社會問題中延長了自己的商業價值鏈條。 有專家指出,這種對長遠價值的執著,奠定了一家企業的文化根基,使其能夠通過緊密關注社會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創新的潛力,并將前沿技術成功轉化為實際應用。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社會服務,在環境治理方面,企業的社會價值創造實踐更為豐富,也更受政府、社會以及企業多方關注和投入。以廣州為例,記者了解到,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大力推動產業“優鏈”,促進綜合能源服務、環保治理、生態修復等綠色低碳服務能力穩步提升,還積極組織企業每年按要求開展環境信息披露工作,為產業鏈企業發展和開展ESG評價奠定了好的基礎。推動綠色經濟,已成為大家對商業未來的共識。 綠色金融成企業發展突破路徑 在一線實踐中,大多企業很難實現自身“一次性的轉型升級”,大家更加需要的其實是積蓄勢能。但誰來提供支持,邁過這個“充滿挑戰的跨越”?綠色金融、資本向善,正成為有效的突破路徑。頗有意思的是,綠色金融如今正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寵”。廣州、深圳、澳門三地的碳交易所構建起獨具特色的“碳金融朋友圈”。截至今年6月,僅廣東碳排放配額交易就突破65億元,穩居全國區域碳市場榜首。 綠色債券、綠色貸款等創新產品,如今正在為大灣區的綠色項目引入全球資本。而在廣州1.28萬億元的綠色貸款、2000億元的綠色債券、73.48億元的碳交易額……一串串數字背后,是金融“活水”滋潤實體經濟的生動畫卷。其中,人保財險廣州市分公司推出的“ESG碳金?!表椖?,讓養殖企業嘗到了“綠色紅利”;大都會人壽則將目光投向了濕地生態修復、美麗鄉村建設,用金融之力守護綠水青山。 當資本也在向善,ESG的“短期成本”和“長期收益”之間的矛盾,得到了自然而然的化解。與此同時,企業通過ESG實踐,不僅在降低環境影響、提升效率,更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創新潛能,實現“1+1>2”的蝶變效應。反過來,新質生產力也在為ESG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據《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