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趙明鑫 實習生 羅宇軒 11月29日,湖北省慈善總會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近期接到群眾舉報,有不法分子假借“國家金融委”“國安局”名義,聲稱擁有所謂的“表外資金”并計劃通過湖北省慈善總會進行捐贈,要求在捐贈完成后以回流或返點形式返還一定比例的現金給指定的“居間人”或利益相關方,并借此索取湖北省慈善總會的公開募捐資格證書、法人身份證、開戶許可證、營業執照等重要文件用于違法犯罪活動。 針對此事件,湖北省慈善總會在聲明中強調,其是經湖北省民政廳認定的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所有捐贈活動均依法依規進行。捐贈人可直接通過官方渠道進行捐贈,無需提供法人身份證、開戶許可證等特殊信息。 此份聲明也指出慈善資金管理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三十四條,慈善捐贈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基于慈善目的,自愿、無償贈予財產的活動。任何要求將慈善資金返回給指定方的行為均屬違法行為,湖北省慈善總會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并倡議廣大群眾抵制此類違法行為。 此外,湖北省慈善總會發布的聲明還表示,其依法對合作伙伴進行嚴格評估,確保合作方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保證慈善活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尊重和維護捐贈人的合法權益,保障捐贈人的知情權,絕不會以虛構事實等方式欺騙、誘導捐贈。 而在數日前,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也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文章,表明有不法分子冒用其網站樣式、網站內容,通過虛構國家政策文件、制作假冒網站、制作假冒手機APP應用、假冒基金會領導人名義進行網絡宣講、假冒客服進行欺騙誘導等方式,以“激勵”“返現”“實時到賬”等誘惑,在網絡上拉攏不明真相的群眾申購所謂的“扶貧項目”,以公益之名進行網絡欺詐活動。對此,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表示已收集相關證據材料提交公安機關進行立案偵查,并號召廣大網友謹慎防范各種形式的網絡詐騙活動。 北京國標律師事務所主任、公益時報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智庫專家姚克楓認為多家慈善組織連連發聲,揭示了在現實中存在不法分子企圖借慈善捐贈之名進行非法活動的現象。而此類事件在慈善領域絕非個例,這背后既是由于不法分子受到巨大利益的驅使,也是因為監管機構的漏洞和相關規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的不完善,使得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 對“返利”“返現”等行徑為何在慈善捐贈領域與法律相悖,姚克楓作了進一步闡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第五十四條的規定,慈善組織對募集的財產,應當登記造冊,嚴格管理,專款專用。如果要求返還慈善資金給指定方,就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涉嫌挪用慈善資金。同時,他強調,慈善捐贈的本質在于其無償性與公益性,慈善捐贈是基于愛心和公益目的,“返利”“返現”“回報收益”等行為摻雜在慈善事業中,就是違背了慈善捐贈的無償性和公益性。 據姚克楓介紹,國家為打擊慈善行業中的“返利”“返現”等詐騙行為,正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并建立有效的舉報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已對慈善活動進行了明確的規范,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假借慈善名義騙取財產。例如,第一百零九條規定,私分、挪用、截留或者侵占慈善財產的,慈善組織會被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或者責令限期停止活動,并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登記證書并予以公告。 他建議,慈善組織則需強化內部管理,確保運作公開透明,同時建立法律維權機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大眾應提高警惕,核實慈善組織信息,選擇正規渠道捐贈,避免落入詐騙陷阱。一旦發現詐騙行為,應立即向有關部門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