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抓娃娃》《異人之下》等熱門電影上映,除了推出面向普通觀眾的版本,還推出了無障礙版,視力障礙者也可以去電影院同步“看電影”,通過聽特制的解說音軌欣賞故事情節。 近日,在由中國婦女報社(全國婦聯網絡信息傳播中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于廣西南寧舉辦的“融合向未來”媒體培訓研討班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副處長趙光對越來越多的人參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感到欣慰。他表示,自2023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實施以來,人們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大量無障礙版電影的出現讓視障人士平等享受觀影樂趣,不少景區也開通了無障礙旅游線路,方便殘障人士和所有有需求的人士。 不是只有殘障人士才需要無障礙環境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兒童保護項目官員李侁瑞在會上介紹“無障礙”:“簡單來說,就是消除影響人們平等、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的障礙,比如影視作品中加上字幕、手機中的圖文識別功能、靜音模式下的震動提醒功能、設置無障礙衛生間、無障礙車位等。”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殘障人士8500多萬。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已超過2.9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1.1%。“許多人的殘障狀態是老年后才形成的,隨著人口老齡化,我國的殘障人士、老年人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需求越來越大。”李侁瑞說。 李侁瑞補充,不是只有殘障人士才需要無障礙環境,每個人都會是無障礙環境的需求者、受益者。當一個人帶著沉重的行李箱出行時,無障礙坡道與電梯會為他帶來便利;當你在不方便聽語音的場景中,收到一條重要的語音消息,語音轉文字功能就能提供無障礙支持。“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殘障體驗。有研究測算表明,在平均預期壽命超過70歲的國家中,每個人一生中平均約有8年或生命11.5%的時間生活在殘障狀態下。”李侁瑞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受益者。” 不只是修盲道、建無障礙衛生間 從“殘廢”到“殘疾”,再到“殘障”,這是社會對殘障人士稱謂的變化,體現了人們的理念革新和社會文明進步。與此同時,社會對于“無障礙”的理解也在逐漸加深。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副教授孫計領介紹,我國的無障礙概念發生了4個顯著變化:設計理念從聚焦殘疾人需求的無障礙設計,轉向面向最大多數的通用設計;受益群體從殘疾人擴大為全體社會成員;目標導向從消除環境障礙轉向改善人的功能和能力,保障平等權利與合法權益;建設范圍從物理環境拓展到全面的環境,包括信息、產品和服務等。 李侁瑞分享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早前在寧夏舉辦的一場氣候變化議題的工作坊。為便于視障兒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導致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的概念,工作人員將代表陸地的積木、代表冰川的冰塊都放入水池中。隨著冰塊融化,水池里水位上升,視障兒童通過用手觸摸、測量的方式感受到發生的變化,并通過觸摸凸起的3D立體地圖感受不同地點的海拔區別,從而更好地理解氣候變化相關概念。 “不是修多少公里盲道、設置多少間無障礙衛生間就可以了,無障礙環境建設要堅持系統觀念,對建筑、交通、信息交流和服務等環境進行全面無障礙優化。”孫計領說,政務、銀行、學習考試、手機、網絡等信息渠道需要無障礙化,教育、圖書、電影、電視劇、旅游等文化領域也需要無障礙化,讓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地共享美好生活。 在孫計領看來,無障礙環境建設不是負擔和成本,而是投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社會融合和人的全面發展。“既然每個人都需要無障礙環境,盡早依法依標建成會避免后續改造的不必要成本。此外,無障礙環境還會提高殘障人士勞動參與率和社會參與程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孫計領說。 融合,而非孤立 “我發現一只蟲子躲在樹葉上,小小一片葉子能為甲蟲擋去烈日,那小小的我一定也能為別人做些什么吧?”在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中國助殘志愿者協會共同主辦的“殘障融合”主題兒童青少年攝影展中,一名13歲的殘障小朋友拍攝了一只小蟲在葉子下乘涼的照片,配文中,小朋友寫下了這段話。“殘障人士,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需要,都與非殘障者相同。我們不應帶有偏見地對待殘障人士,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平等成員。”李侁瑞說,在一個平等、融合、共享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平等、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身潛能。 從對殘障恐懼、排斥甚至歧視,到如今的接納、理解、融合,社會在不斷進步。近年來,我國積極立法、推行各類政策、參與國際合作,推動融合教育,為殘障兒童提供無障礙學習環境;《馬拉喀什條約》對中國生效,讓視力障礙者及其他印刷品閱讀障礙者可以更便利地閱讀已出版的作品…… 202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當年列入立法計劃、當年完成起草、當年提請審議。2023年6月,進行三審并表決,該法最終高票通過。 趙光說:“這么快的速度是比較少見的,這充分說明國家和社會對無障礙環境建設非常重視和支持。”“無障礙環境建設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制定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既有利于更好地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產生活,維護其人格尊嚴、提升其生活品質,也有利于促進全體社會成員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這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充分彰顯了國家的責任擔當和社會的溫情。”趙光說。 (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