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東單縣積極探索“社工+志愿”新模式,選定園藝街道黃樓社區作為首批試點先行先試,充分發揮社會工作者專業優勢,推動志愿服務專業化、精準化、常態化,搭建為民服務新空間、新載體、新平臺,讓“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更專業”,形成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緊扣專業帶動,明確發展方向 在全縣率先從第三方專業平臺聘請社會工作者2名,鼓勵支持14名專職社區工作者積極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推動建立“社區+社會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五社聯動機制。社會工作者利用陪伴式輔導,為社區志愿者提供專業參謀、實踐指引和服務指導,鼓勵有時間、有特長的居民群眾以及社區志愿者組成專業化志愿服務隊伍,引導為不同需求居民群眾提供多元化、專業化、精細化志愿服務,構建“社會工作者引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會工作者”的互動互促格局。 緊扣供需兩側,精準匹配實施 通過市長熱線、上門走訪、微心愿、書記茶攤、善益站等方式廣泛收集群眾訴求,社會工作者根據社區實際以及居民需求輕重緩急、難易程度等分門別類整理,全程跟蹤指導、統籌分析研判。對其中符合大眾利益、可實現的訴求,策劃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項目,在志愿山東、志愿匯等平臺發布信息,有效鏈接愛心商家、社會組織、社會慈善機構等資源,精準匹配、招募培訓符合條件志愿者具體參與落實,根據活動現場效果和居民反饋意見做好總結提升。截至目前,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群眾需求400余條,開展志愿服務活動50余場次,服務群眾1萬余人次,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 緊扣孵化培育,推動常態長效 全力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支持和志愿服務團隊培育工作,指導在社區層面組建8支志愿服務隊伍,每個小區組建2支志愿服務隊伍,不斷壯大志愿服務力量;建設打造志愿者之家,常態化開展議事會、培訓會、微提案、微沙龍等,搭建志愿者多方交流、思想融匯的線下平臺;打造26度萬家驛站,為轄區居民、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以及志愿者提供便民共享、積分兌換、休閑服務等,吸引更多居民群眾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之中,打開志愿服務的源頭活水,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濃厚氛圍。 緊扣典型引路,打造品牌項目 以“菏美”志愿者品牌為統籌,大力培育優質志愿服務項目,積極探索志愿服務與社區治理有機嵌入的路徑模式,以“樂”為主題建立“志愿你我·益樂萬家”志愿服務項目,統籌規劃“逸動社群、益民鄰里、怡悅長幼”服務板塊,開展“墨蘊珠光 樂享幸福”“童心向黨樂享童年”“樂講萬家 理論宣講”等特色活動,實現“我為群眾提供什么”到“群眾需要我提供什么,我就為群眾提供什么”的轉變。 單縣通過建立“社工+志愿”聯動模式,滿足了老年人、殘疾人、困難家庭、青少年等不同類型群體的現實需求,將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到居民群眾心坎上,促進了鄰里之間互助與交流,提升了社區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和滿意度,有效激活社會治理整體效能。 (據中共單縣縣委社會工作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