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趙明鑫 實習生 梁惠棉 “受到多種因素 影響,當常規社會組織處于震蕩整理狀態時,高校基金會作為新興的公益力量,資源整合能力正在日漸壯大。”華北電力大學教育基金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楊維東在接受《公益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評價高校基金會的發展。 “對高校基金會的評價標準,不同于其他基金會,它是一個比較獨特的類型。”楊維東如是說。他主張探索建立綜合評價的體系,以便在不同的細分領域和賽道去評價高校基金會,“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去做的一個事情”。 “對于一個高校基金會,大家往往最關注其籌資規模、凈資產規模、投資能力。但是一個基金會的籌資能力往往并非由自身決定的。一些基金會因為背后的大學品牌效應,及其深厚的歷史底蘊、可觀的校友規模,而具有較強的籌資能力。然而我們不能單純通過籌資能力來評價高校基金會,這對缺乏這些優勢的基金會不公平。”楊維東補充解釋道。 除籌資規模、凈資產規模、投資能力之外,楊維東還把內部治理的一些指標,例如校園公益開展情況、社會公益開展情況納入到高校基金會的評價中,“總之,我們想要從更豐富、更具延展性的視角來觀察高校基金會的綜合價值”。 楊維東認為,不同高校基金會有自身的特征、發展模式和管理模式。而對于高校基金會的觀察,便是遵從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的、實踐與理論相互轉化與論證的邏輯鏈條和視野開展的。 定位:高校基金會與高校 如果要給高校基金會與高校的關系做一個比喻,楊維東認為就像“月亮和地球”:在性質上,高校基金會要圍繞高校而轉,無法脫離高校完全獨立存在。另一方面,高校基金會能夠為高校提供傳統資源無法供給的支撐與保障。 對于高校基金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部分基金會負責人也分別從自家基金會實際發展情況出發,結合對于自身定位的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 “高校和教育發展基金會之間的關系類似于總公司和作為獨立法人的子公司之間的關系,子公司的發展要切合總公司的發展,服務于總公司的發展,正如高校基金會要切合高校發展,承擔很多特殊作用。”在重大基金會秘書長許駿看來,重大基金會被視作重慶大學的“特種部隊”。 許駿說,“一個特殊時間節點,重慶大學承辦一場歌會,這是有關部委發起的系列活動之一,屬于突發的任務。然而,活動經費遠遠少于活動預算。這時候基金會站了出來,協調了資金支持了這項活動。” 許駿表示,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或突發任務,基金會都幫助學校解決了“令人頭疼”的問題。而在許駿看來,高校基金會在學校需要特殊幫助的時候能夠幫助解決問題,這正是其作為“特種部隊”的意義所在。 北理工基金會副秘書長余海濱對基金會定位的理解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有所演化:“剛開始,我希望基金會是高校發展的潤滑劑,去解決棘手的問題。不過,現在看來,潤滑劑的定位已經無法滿足我們的發展。我現在希望基金會是學校發展的增程器,得以讓學校又好又快發展。下一步,我們會錨定學校具體問題,填補存在的空白或者欠缺的地方。” 基于此,余海濱總結出高校基金會對高校在三個方面的支持作用:第一是資源方面的支持,包括資金和社會資源的支持,為高校發展創造多元化的機遇和平臺;第二是為高校圍繞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發揮作用,在公益項目推動的過程中,公益理念的宣傳,對學生的道德、思想和品質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豐富高校文化內涵。第三是進一步推動高校的影響力,因為基金會具有一定的社會服務職能,是學校對外的窗口,能夠展現高校的責任和擔當,提高學校聲譽。“高校基金會和高校雙方是互相支持、彼此影響的關系。”余海濱進一步闡釋兩者的關系,高校反過來對基金會的作用也非常明顯,高校知名度直接影響了基金會的知名度及籌款的成效。另外,高校能夠在學校層面為基金會搭建發展的平臺和聯絡對接社會資源。 價值:發展視角下的自我定位 “我們現在是從偏被動型轉型到偏主動型。”在明晰自身定位之后,余海濱提出要讓基金會工作嵌入到學校每一個板塊,在主動參與中凸顯自身價值和意義,豐富基金會內涵。 按照基金會對學校的支持能力,許駿把基金會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學發展的輔助力量;第二階段是這個大學的支持力量;第三階段是大學的核心力量。 據許駿所說,“目前國內高校基金會只有少量達到第三階段,大部分都還在第一階段。”回歸自身,許駿認為重大基金會應該介于第一與第二階段之間,接近第二階段。 但是,朝著成為學校支持力量發展是重大基金會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在許駿眼中,這一點毋庸置疑。 上交大基金會秘書長、上海交通大學發展聯絡處處長汪雨申對于自身定位做了一系列形象的比喻:“蓄水池”“連通器”“推進器”“傳播器”。 “高校基金會首先應該承擔蓄水池作用。形象來講,它就是水池,池子越大,承載的資源量越大,那么它對學校的支撐力度就會越大。”汪雨申如是解釋,“基金會要為學校擴展更多的資金來源,提升學校的競爭力,我認為這是基金會的獨特價值。”汪雨申認為,基金會承載的資源能夠使學校從千校一面中脫穎而出。 汪雨申表示,一方面為了學校自身發展需要,另一方面為了營造和培植校友創投生態,他們將引導基金會作為蓄水池功能在使用方向上的擴大。 “高校發展的資源從何而來?”汪雨申說,這既要依靠校友的力量,也要靠社會賢達這樣的社會資源。在他看來,基金會是將校友力量和各類社會資源聯結起來的連通器,基金會將學校新發展動態及時傳遞出去,校友和社會的反響傳回來,通過來回溝通,“這樣我們能夠形成一個共同體”。 以支持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目的和定位,汪雨申表示,“我們基金會成為支撐學校人才培養和加速學校科學研究頻度和速度的推進器。” 最后,汪雨申強調:雖然基金會的工作常與錢打交道,但是不能以金錢為定位來衡量我們的價值。我們在規范化使用善款、執行和管理項目的過程中,要釋放和弘揚高校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益慈善的理念,“這也是我們基金會應該完成的歷史責任”。 楊維東指出,不管是過去所說的大學五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還是現在提出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體推進,這都是高校基金會未來戰略性貢獻和價值的所在。 職能:籌款、增值、行善 “我用三個字來概括我們的工作板塊,分別為籌、投和善。”許駿進一步解釋稱,“即籌集管理資金,投資增值保值和社會公益慈善”。 但在這三個工作板塊中,許駿最發愁的還是基金會的主營板塊——“籌”上。 “大額籌資和連續籌資,是我們覺得很難突破的難題。”許駿直言,對于沒有清華等名校品牌效應的高校基金會而言,資金籌集更為困難,“高校基金會要想獲捐,需要顯示度,需要公眾的目光,需要得到大家的認可,甚至需要給捐贈者提供學校的技術、智力和資源支持,帶來社會效益。” 同時,許駿也指出,“籌”不僅僅是資金籌集,還包括實物投資,“我們還要想辦法把它保值增值,我們還得養很多人。” 許駿所在的重大基金會,是一個沒有專項撥款的高校基金會,完全自籌自支。一方面,許駿需要給社會招聘的工作人員發工資;另一方面,他也為“怎么做到更高的體量投資收益、資產保值增值”而絞盡腦汁。 (下轉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