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報記者 皮磊 近日,四川省民政廳、省委社會工作部聯合制定《四川省社區慈善發展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明確了社區慈善概念、社區慈善主體、社區慈善活動、社區慈善陣地等概念和內容。 根據該《指引》,社區慈善是指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以社區為主體,發動社區群眾、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等力量,廣泛鏈接社區內外慈善資源,大力宣傳慈善文化理念,深入開展慈善服務活動,推動社區慈善在困難幫扶、兒童關愛、養老服務、應急救援、社區治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有效助力第三次分配和共同富裕。 《指引》強調,社區是培育現代慈善理念的重要載體,社區慈善的問題和需求產生于社區,服務對象居住在社區,慈善資源使用在社區,行動效果體現在社區。社區慈善是我國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的方向和根基。 其中,社區慈善運行機構包括本地慈善組織、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慈善參與力量包括轄區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社區群眾、社區社會組織、其他組織。《指引》提出,社區慈善在鄉鎮(街道)的統籌、協調、督促和指導下開展。 《指引》對社區慈善活動內容也進行了明確:社區慈善活動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社區開展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活動。社區慈善活動聚焦社區發展中居民普遍關心的問題,一類是傳統慈善領域,主要包括對困難群體的救助和服務;另一類是公益領域,包括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保護、社區治理等。 根據《指引》要求,社區慈善應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活動,包括:特殊困難群體幫扶、老年人關愛、兒童關愛、突發事件應對、環境保護、慈善文化弘揚、志愿服務及其他公益活動。《指引》提出,要緊扣城鄉社區服務需求和社區發展問題,策劃實施促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等方面的便民利民慈善項目;通過廣泛開展社區慈善活動,拓展居民社會參與渠道,引導和整合更多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投入基層治理領域,用慈善力量助推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區治理格局。 《指引》明確了社區慈善工作機制,包括:黨建引領機制、樞紐型組織管理運行機制、供需對接機制、項目牽引機制、多元參與服務實施機制、社區慈善激勵機制。其中提到,探索建立志愿服務積分激勵機制,做好志愿積分記錄,鼓勵企業商家、慈善超市、愛心個人、慈善組織等捐贈慈善物資,開展志愿積分兌換服務,激發群眾志愿服務動力。鼓勵建立社區好人榜、慈善捐贈榜,表揚社區慈善中涌現出的優秀企業和個人。《指引》強調,要通過信息公開、立體監督等方式,鼓勵居民、社會公眾和各類媒體對慈善進行監督,提升公益慈善事業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