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端午小長假首日,無錫錫山蕩口古鎮人流如織,新落成的無錫慈善博物館也加入了眾多游客的攻略清單。 無錫是慈善高地,慈善傳統悠久深厚,錫山區蕩口更以古鎮上“江南第一義莊”——華氏義莊而聞名天下。秀麗的鵝湖孕育了這座歷史名鎮,也讓崇德向善的基因流淌在水鄉古鎮。近日,來自中央、省、市的各級媒體代表走進慈善博物館,探訪這座歷久彌新的古鎮,為何因一座博物館再次“出圈”? 以“江南第一義莊”聞名慈善博物館落地蕩口 5月27日,無錫慈善博物館開館。該館位于蕩口古鎮中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果育鴻模小學舊址一側。 無錫慈善博物館館長李晨琳在接受媒體代表采訪時聲情并茂地作了推介:“蕩口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無錫市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除了擁有特色鮮明的江南水鄉風貌之外,更以其獨特的‘義莊文化’聞名遐邇。果育鴻模小學則是華氏族人華鴻模在華氏義莊‘耕余書屋’的舊址上捐資創辦的蕩口第一座新式學堂,因公益辦學而在當時頗具影響力,也從這里走出了一批棟梁之材。”無錫慈善博物館落地蕩口古鎮的緣故不言而喻。 全新建成的無錫慈善博物館,占地面積約8859平方米,建筑總面積約7041平方米,館內共有3層建筑,盡顯“上善若水,滴水之恩”之意的建筑外形表達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慈善理念。 館藏充實“從中國慈善走向慈善中國” “慈善”是一種精神和文化,博物館卻是實體,如何才能把抽象的精神具象化?為了充實館藏內容和豐富藏品形態,籌建階段,無錫市慈善博物館面向全國征集與無錫慈善相關的古籍、文獻、報刊,以及反映無錫慈善思想交流、提供慈善援助的書籍、照片、影視資料和實物等。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無錫慈善博物館已然成為一個集慈善文化展示窗口、先進慈善理念教育課堂、慈善名企名人交流平臺、公益慈善事業活動陣地和慈善學術理論研究基地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 館內一層、二層為基本陳列展和專題展,基本陳列展以“永錫不匱——無錫慈善的傳承與創新”為題,全方位展示無錫古代慈善歷史文化和近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歷程;專題展廳“文教春秋”和“薪火鴻模”聚焦教育與慈善的交融。 地下一層臨時展廳在開館期間以“慈·善——從手到心的給予”為主題設展,來自國內多家知名博物館的110件珍貴展品正式展出,其中包括36件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24件三級文物。 館內一件特殊的展品前吸引來往游客紛紛駐足,“2008年,‘5·12’地震發生后,無錫市急救中心第一時間抽調5輛車況性能最好的救護車、13名駕駛員趕赴災區,千里馳援。嚴旻輝駕駛的救護車,成為當時進入北川重災區的唯一一輛救護車。”他和同事一次次轉運傷員、物資和人員,小小救護車成為震區的一葉生命之舟,救護車的前擋風玻璃作為展品也見證著慈善的力量。 數字賦能“錫善云城”小程序上線 江南的婉約與科技創新相統一,豐富的展陳內容和多元的互動形式相融合。圍繞打造文化綜合體,博物館還設置了公共空間,供游客休憩、選購文創產品。無錫慈善博物館開館之際,“錫善云城”數字平臺也正式上線。 以3D數字空間為基礎,以慈善博物館為核心,構建“1+N”的展示體系,將無錫92處慈善遺存以無錫慈善地圖的形式展現在虛擬世界,讓游客在線上“一站式”參訪,沉浸式感受慈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觀眾還可以跟隨虛擬向導“陶樂樂”以云城居民或是游客的身份來體驗錫善云城,點點手指便可以在虛擬小鎮里游覽“慈善堂”“慈善廣場”“愛心林場”“慈善云學校”等,充分了解無錫慈善文化。 今年的端午小長假,該館精心策劃的古禮表演、詩詞主題NPC巡游、端午主題民俗體驗、香囊、主題親子研學等活動賺足了游客眼球。來自無錫市梅村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湯曜寧正在活動現場開心地展示著自己的手作香囊:“這是我第二次參加無錫慈善博物館的研學活動了,通過預約就可以參加。” 仲夏來臨,為豐富游客體驗,無錫慈善博物館還將推出“四季錫善”之“夏趣錫善·奇妙文博”系列主題活動,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慈善文化。 (據《揚子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