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兜牢民生底線,社會救助干什么?怎么干?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用“大救助”模式交出鄉村共富的答卷。 開展義診、義剪、心理疏導等關愛健康活動,向群眾現場講解救助政策法規、救助流程、尋親途徑……為了讓幸福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從化區發動社會多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 從化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化區積極構建“物質+服務”的救助方式,探索建立完善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有效銜接工作機制,加強政府救助和慈善幫扶信息互通共享,創新公益慈善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途徑方法,逐步形成了“救助+社會組織”“救助+慈善”“救助+社會工作”“救助+志愿服務”的“大救助”模式,滿足了社會救助對象多元化的救助需求。 “救助+”注入多元救助力量 “我終于‘走’出房間了。昨天開著電動輪椅去買菜,見到陽光,整個人好舒服……”眼前這位笑開花的單親媽媽玉姐(化名)是從化區街口街“雙百”社工聯動多方力量協同救助服務的對象。 由于身體殘疾、經濟困難,加上剛搬進社區,生病了的玉姐就醫困難。社區社工了解到情況后,鏈接多方資源為玉姐解決送醫、照顧和醫療費用等問題。如今,玉姐終于打開窗,“走”出去,每天定期到社區散步,生活逐漸恢復至正常。 玉姐是從化區鏈接多元力量、探索“救助+”模式的生動縮影。從化區的“大救助”模式包括“救助+社會組織”“救助+慈善”“救助+社會工作”“救助+志愿服務”。 為解決好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日常生活問題,從化區完善社會救助與慈善資源對接機制,啟動“幸福+”系列主題計劃,圍繞農村困難群眾吃飯、洗衣、學習、就診、理發等生活必需方面遇到的實際困難,深入實施“幸福食堂”“幸福童享”“幸福衣坊”“幸福學堂”“幸福義診”“幸福義剪”六大主題項目。項目開展以來已服務約7.8萬人次。 一通熱線電話,是緊急援助,是心理疏導,是情緒支持。熱線守護,只為第一時間回應困難群眾的需求和關切。 從化區推進“救助+社會工作”,持續開展社工“紅棉守護”行動,暢通“紅棉守護熱線”。社工通過電訪、探訪等方式為轄區內獨居孤寡、低保低邊家庭、殘障家庭等兜底性困難社群提供咨詢、心理輔導等服務。 為受助人員點亮生活的希望,從化區借力志愿團隊,合力點亮救助微“光”。 一份“愛心清單”,為散居特困供養人員、重病、重度殘疾人等困難群眾提供比市面價值低3-50元不等的產品;一個“愛心到家”平臺,讓困難群眾足不出戶也能感受到社會關愛。購買后由商超定時直送各村居或社工站,由救助工作人員和社區志愿者組成的“跑腿幫”為行動不便的困難群眾提供送貨上門服務。 此外,從化區以各鎮街救助部門負責人擔任購物團團長,以微信群為載體,及時發布團購鏈接、匯總愛心物資購買信息,實時解決和反饋困難群眾線上購買疑惑,切實做好對接物資配送方和服務困難群眾的工作。 專項救助讓救助銜接更緊密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從化區不斷夯實基本生活救助,加強基本民生保障,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加大農村地區基本生活救助力度、落實“單人保”政策、做好“就高”救助指引、做好“分類救濟”工作、及時發放價格臨時價格補貼……從化區真情實措讓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實現“同頻共振”,聯動提高各類社會救助標準保障困難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如何讓救助服務水平更加精準?從化區落實“經濟狀況信息化核對+生活狀況綜合評估”雙核查機制,在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的基礎上,通過入戶調查,對新申請家庭和在冊救助家庭全面開展生活狀況綜合評估,確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 落實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待遇、強化技能提升培訓、落實好扶困助學工作、拓展法律援助渠道、推行法律援助服務市域通辦……在醫療救助、住房保障、就業援助幫扶、教育救助和司法救助等專項領域,從化區不斷強化落實機制,讓救助銜接更緊密。 “在健全完善學生資助體系方面,我們基本上實現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與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從化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化區全面推進資助育人和精準資助,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完成學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有效地維護了社會救助對象的合法權益。 (據廣州市民政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