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屋舍鱗次櫛比、綠籬成排,廣袤稻田田成方、渠相通,民宿、研學基地里游客絡繹不絕……一幅充滿活力的鄉村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畫卷中有亮眼的數字:2023年,長沙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2萬元,同比增長6.2%;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56,差距為省會城市中最小;60%以上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0萬元。亮眼成績離不開鄉村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近年來,長沙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抓自治增活力、抓法治強保障、抓德治揚正氣,鄉村治理體系持續完善,示范鎮、村不斷涌現。 共建共治共享帶來鄉村蝶變 去年末,瀏陽古港鎮梅田湖勞動與實踐教育基地人頭攢動,每個村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次分紅我分到了近20萬元,付出得到回報的感覺真好!”村民周才清高興地從桌上領取了2023年的分紅款。分紅現場,標注著入股農戶家分紅金額的紅榜張貼著,長桌上是一摞摞整齊碼放的鈔票,共計511萬余元。 從底子薄、基礎差的“落后村”迅速發展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的“富裕村”,是梅田湖村突出黨建引領,做好基層治理文章,干部群眾齊心協力的結果。 據梅田湖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村建立起貫通“村(社區)—片—組—村(居)民代表—村(居)民”的基層治理組織體系,推選76名黨員、村民代表參與聯戶,確保戶戶有人聯、事事有人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并創新推出“梅田湖二十四約”,引導廣大村民“知約”“守約”,推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村容村貌越來越好。 近年來,通過一場場屋場建設會、屋場懇談會,全體村民共商村級經濟社會發展大計,最終確定打造梅田湖勞動與實踐教育基地,采用“公司+村級+農戶”模式,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為主題開展全季節農耕研學活動。自發籌資酬勞,讓地讓房,推動屋場建設和庭院整治……一首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合唱”在梅田湖村奏響:村民變股民,實現在家門口的增收致富。 黨建為先 法治為要 點燃治理“雙引擎” 在望城區烏山街道金樹村,“微積分”成了村民耳熟能詳的熱詞。 在創設“黨員權益微積分”新型管理機制后,全村每位黨員每年都有500分的初始權益分(1分=1元)。“我們的理念是‘我的黨員積分增一分,村民的困難減一分’,為民辦事就是全體黨員的考評方向。” 通過建立“微機制”、織密“微流程”、賦予“微權益”、實施“微考評”,延伸“閃亮工程”“五個到戶”為民服務機制,引導農村黨員、網格員、社會鄉賢積極投身志愿服務,當地群眾的大事小事都愿意找黨員反映,形成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的良好局面。 除此之外,該村堅持以“法治鄉村示范點”創建為抓手,將法治建設貫穿村級日常事務。“每家每戶都發了垃圾桶,你為什么把垃圾扔到我家?”“我沒亂扔,你有證據嗎?”“大家先冷靜一下,不要吵……”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調解活動在村里展開。調解結束后,村居法律顧問分別就三方表現進行點評并指出改進之處,參加人員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活動真正做到了以案釋法、以學促干。 “一系列典型案例模擬實踐調解活動能極大地豐富、提升村級協調小組調解員的調解技巧及經驗,為村級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金樹村相關負責人表示,村里還正大力推動“雷鋒哨”平臺與“村規民約”有機融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同時開展最美庭院、最美婆媳等文明評比活動,促進法治與自治、德治融合,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提高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根據《長沙市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市規劃綱要(2021-2025)》,全市正按照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要求,建立起聯合多部門的鄉村治理工作協同聯動機制;“屋場夜話”“治理一張網”“三長制”等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模式,讓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更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據《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