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鯉城區作為泉州市中心城區,各街道面臨中心城區的共性問題,包括外來人口快速流入、鄰里關系日漸淡漠、管理難度不斷增大等。社會工作是社會治理和社會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破解治理難題,努力回應人們關于幸福美好生活的期許,鯉城區民政局在八個街道建設社工站,著力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需求,聚焦區域居民、老人、殘疾低保等特殊群體,依托各街道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從社會工作發展的頂層設計出發,展開“135”的社工站服務模式,不斷助力基層治理新發展。 堅持一個黨建引領主線,促進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層治理格局。在鯉城區民政局的指導和支持下,鯉城區八個街道成立了社會工作服務站,每個站點由第三方社工機構派駐兩名專職社工開展專業服務。各街道社工站突出黨組織對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的領導力,貫通區、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推動三級黨組織有效聯動。同時,發揮社工的專業作用,聯動基層單位、企業、商家、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依托各街道、社區“黨建+”鄰里中心,讓基層治理從單一主導向共同參與轉變,促進形成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層治理局面。 打造三個專業服務平臺,促進居民樹立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 一是建設社會工作服務的平臺。建設鯉城區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指導中心,以各街道社工站為中心,在社區內建設“社區社工室”,形成“區社工指導中心-街道社工站-社區社工室”的“三級”社會工作服務聯動平臺,為社區居民開展老人服務、兒童關愛、社區治理、社會救助等四大類服務,增加了居民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活動的機會,提升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 二是打造社區協同治理的平臺。首先,基于優勢視角理論和優勢互補的理念,搭建起街道社工站運行管理多方聯動的工作統籌與協調機制。由區民政局、街道、社工站運行機構、社區社會組織共同組成,建立業務協同長效機制,明確各方責任人,建立工作聯絡群,實現基層服務工作無縫對接。其次,基于信息共享,協同服務的理念,依托街道、社區梳理困難群眾數據、愛心企業、志愿者等多元主體情況,形成了困難群眾數據庫835 人、志愿者信息庫455 人、愛心企業資源庫58家等多類清單,搭建需求與資源的供需對接平臺,實現精準化幫扶。基于“從群眾中去,到群眾中來”的服務理念,以社區為平臺,社工為專業引領,社會組織為依托,共同開展家庭走訪,共同個案研討,共商幫扶方案,共同宣傳動員,共同開展幫扶。 三是搭建社會資源整合的平臺。各街道社工站重點發揮樞紐功能,挖掘社區居民的服務需求,整合鏈接服務資源,培育發揮社區、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志愿者、公益慈善資源,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會治理。同時,以資源整合為支撐點,完善支持體系,促進基層治理多元參與。結合社工站的功能定位和服務領域,鯉城區各街道社工站以轄區居民多維度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好鯉城區各街道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通過“工作聯促、活動聯辦、效益聯創”的方式,積極整合行政、社會、社區三方面的服務資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鯉城區街道社工站資源服務矩陣,深化跨界合作和優勢互補,為開展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提供資源支持。 構建“五社聯動”服務格局,助推各方力量有能力參與基層治理。鯉城區各街道社工站統籌推進社區、社工人才、社會組織、社區志愿服務隊伍、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使得各方參與社會治理的動力更足、能力更強。 首先,構建以街道社工站、社區社工室、社區(小區)志愿服務隊為成員的社會工作“三級服務體系”,強化社會治理“末梢服務”互動。以“群眾急需、服務專業、受益廣泛”為標準,完善“社工引領志愿者,志愿者協助社工”的工作機制。 其次,深入開展黨建帶群建,精心排摸居民社區治理需求,精準對接社會組織和社會資源,通過定期開展養老、助殘、救助、幫扶、青少年活動等公益性服務,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第三,積極發揮社區治理單元優勢,通過活動聯辦,協力搭建了社會服務與公益慈善資源的交互平臺,如發動社區與泉州農商銀行、江南醫院形成黨建共建的形式,實現了互利共贏,推動了社會治理和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雙提高。 最后,“五社聯動”把社區各類資源、各個主體都調動起來,讓“每個人”都實現自己的價值,形成“大合唱”,讓社會治理精細化的效率與溫度日益釋放。鯉城區民政局將持續做深做實“五社聯動”,在高質量發展的“趕考路”上,用優質專業服務答好“民生實事卷”。 經過多年來的服務,“135”工作模式成效初顯。社工站立足各街道實際,不斷踐行“民政愛民、民政為民”理念,以居民需求和區域發展需要為導向,打造了基層治理創新的“服務圈”,構建了社工人才培育的 “賦能圈”,健全了基層治理創新的“關愛圈”,切實推動了鯉城區社會治理深化和基層服務變革。 (據人民政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