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立遺囑趨向年輕化,中青年立遺囑人數翻倍增長。3月21日,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年輕人立遺囑的人數逐年增加,且立遺囑的需求更加現實。 中華遺囑庫管委會榮譽主任劉桂明認為,遺囑年輕化趨勢表明,現代年輕人對于個人財產的保護和規劃意識逐漸增強,國人對遺囑的接受程度不斷提高,遺囑觀念正在持續發生轉變。 中青年立遺囑人數激增 女性明顯高于男性 中華遺囑庫是由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發起主辦的全國性公益項目。白皮書統計,過去十一年來,中華遺囑庫已提供遺囑咨詢478850人次,登記保管311868份遺囑,遺囑生效8721份。在此期間,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67.82歲,遺囑人年齡趨向年輕化。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最年輕的遺囑人是17周歲。除了90后以外,00后也開始訂立遺囑了。 “傳統觀念認為,立遺囑是年老、患病時產生的需求,但隨著理念的更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提前立遺囑的重要性。”白皮書指出,特別是從2017到2023年,雖然中青年立遺囑的總體人數不多,但其在每年立遺囑人數中的占比在上升。尤其是2023年,相較于2022年,中青年立遺囑人數呈現翻倍增長趨勢。 白皮書顯示,過去七年間,中青年立遺囑人群總體登記的數量和比例保持較為穩定的情況。其中,50—59歲的年齡段為立遺囑人群的主要集中年齡段,每年的比例都大于其他年齡段,平均總體的占比情況為34.01%;其次為30—39歲的年齡段,平均占比是25.65%。 “從七年的數據變化情況來看,中青年立遺囑人群年齡變化趨勢圖趨于一致,基本呈現增長的態勢。”白皮書認為,從增長趨勢上來看,年齡段越低,增長態勢越快,說明了遺囑越來越受年輕人群體關注。 數據顯示,2017年在中華遺囑庫進行遺囑咨詢的中青年人數量為931人,而到了2023年,咨詢量就已達到17101人,咨詢量上漲了17.3倍。同樣,2017年在中華遺囑庫進行遺囑保管的中青年人數量為279人,在2023年這一數量達到了7124人,7年上漲了24.5倍。 以年齡維度看,2017年30歲以下人群訂立遺囑的數量為61人,2023年達到了1030人,七年上漲了15.8倍。2017年30至39歲人群訂立遺囑的數量為73人,2023年達到了1623人,七年上漲21.2倍。 白皮書指出,從2017年至2023年間,“80后”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人數上漲了21.5倍;“90后”訂立遺囑的人數上漲了11.2倍。同樣,“00后”訂立遺囑的人數也在不斷上升,統計顯示,2023年共有167名“00后”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相較于2020年時,增長率達到了24.62%。 白皮書同時指出,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中,女性人數要明顯高于男性,“說明中青年人群中,女性比男性更有立遺囑的意識”。數據顯示,2013年—2023年,女性訂立遺囑所占的比例較高,總比例為56.67%,在2023年里,訂立遺囑的人群中女性所占比例為58.41%,該比例相比2022年有所上升,女性訂立遺囑占群體的大部分。 立遺囑理由各有側重 繼承對象有較大差別 據統計調查,對于年輕群體而言,不同的年齡段對應的家庭結構存在較大的差異,故而其立遺囑的理由呈現出不同的分布態勢:對于年齡在30歲以下的市民,“防止財產下落不明”是其主要考慮的風險。隨著遺囑人年齡的增長,“隔離自身婚姻風險”和“隔離子女婚姻風險”兩項理由在遺囑人眼中的重要性逐漸走高。 白皮書顯示,對于年齡在30歲以上,剛成家立業的遺囑人而言,“防止財產下落不明”和“照顧家人”成為其立遺囑主要的考慮理由。在40—49歲的人群當中各項考慮理由較為均衡,說明此階段的群體考慮的內容更多、在立遺囑的理由上想法各有側重之處。而對于50—59歲的遺囑人而言,子女的婚姻風險則成為其首要考慮的因素,相對而言,“防止財產旁落”“簡化手續”和“避免糾紛”的考慮比重也有一定上升。 中華遺囑庫工作人員介紹,中青年人在立遺囑的考慮上,最經常說的開場白是:看見、聽見了很多發生在身邊的意外情況,提前訂立遺囑,防范風險的發生很有必要。 白皮書還指出,從統計中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年齡段,優先選擇的繼承對象有較大的差別。30歲以下的立遺囑人群,大多處于未婚狀態,或者正處于組建新家庭階段,所以更偏向于由父母繼承財產。當遺囑人成家后,選擇子女或配偶繼承的比例會逐漸遞增。但對比40—49歲區間和50—59歲區間的人群數據發現,后者更愿意將財產給配偶繼承,而前者大部分選擇由子女直接繼承自己的財產。 據分析發現,40—49歲的人群更在乎自身的婚姻風險,萬一自己發生意外,對配偶是否可能會再婚,會有所考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的遺囑人對配偶會更加依賴和感恩,更放心由配偶直接繼承財產。 值得注意的是,中青年人將財產指定給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來繼承財產的情況明顯高于60歲以上人群,特別是30—39、40—49歲兩個年齡段的比例尤其突出。 白皮書認為,究其原因,可能是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家庭結構、人際關系和情感沖突的復雜程度大于其他年齡段。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包括兄弟姐妹、同事、朋友、其他親戚、母校、工作單位等情況。 (據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