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16日上午,星城長沙細雨霏霏,湘江新區麓谷街道和馨園社區的“譚老師小課堂”熱鬧非凡。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老師志愿者為社區的孩子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環保手工課。 “一到周末,孩子就喜歡去‘譚老師小課堂’,就在家門口,我們家長也放心。”社區居民張女士笑著告訴記者。“譚老師小課堂”由愛心志愿者譚四平發起,服務“一老一小”,至今已堅持了9個年頭。 “‘志愿紅’活躍在社區,成為推動基層‘微治理’最溫暖的力量。”3月16日,街道黨工委書記黃光佑告訴記者,在麓谷街道,像譚四平這樣的注冊志愿者有2587名,組建了133支志愿服務隊,涌現出“譚老師小課堂”“姐妹幫幫團”“向日葵志愿服務隊”“閃閃紅星志愿服務隊”等志愿服務品牌,影響帶動居民、轄區企事業單位,共促進社區和諧善治。 利用身邊好人調解身邊事 60多歲的劉潤芝是麓谷街道錦繡社區麓山潤城小區“姐妹幫幫團”的“團長”。每天早上起來,劉潤芝都要先在小區轉一圈,看看是否有人需要幫助。 有一段時間,劉潤芝見到原先總是與老伴一同出門的鄰居馬爹爹,獨自一人在小區散步。敏感的她打聽后得知,馬爹爹的老伴患癌了。于是,她發動幫幫團成員為馬爹爹送去油、米等慰問物資,還將情況報告給社區,幫助解決了馬爹爹一家的部分困難,令馬爹爹感動不已。 “姐妹幫幫團”成員平均年齡超過50歲。多年來,只要社區居民有事需要幫忙,幫幫團姐妹們總是一呼即來,熱心相助。她們的愛心像一條紐帶,將商品房小區里原本“有距離的住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也成為調解矛盾糾紛的一把鑰匙。 有一次,小區5棟3樓的居民反映,陽臺上總是有飄下來的雞屎,劉潤芝和幫幫團成員逐層逐戶查找原因,最終查明是6樓一住戶在陽臺養雞。經過劉潤芝等人耐心溝通協調,3樓鄰居的困擾成功解決了。 “姐妹幫幫團”的很多成員同時也是樓棟長,對于小區住戶的情況最為熟悉。社區干部和社區警務室在調解鄰里矛盾糾紛時,也總是叫上她們一起。“利用身邊好人調解身邊事,效果往往事半功倍。”錦繡社區警務室民警余有江說。 麓谷街道面積21.6平方公里,下轄14個社區,總人口30余萬人,樓盤小區68個。“管理體量大、人口密度高、管理事務雜,更加需要優化‘共商共治’治理機制。”黃光佑介紹,為有效開展基層治理,街道致力于將志愿者服務站打造成為群眾共商共議、共享共治的平臺,培育樂于奉獻的志愿者典型,使“志愿紅”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的強大力量。 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奶奶,最近身體怎么樣?我們來給您做檢查啦!” 3月9日,家住麓谷街道和馨園社區的張奶奶家來了一群常客。愛心志愿者雷小云,湖南省財貿醫院呼吸科護士長陳英、醫生程鵬和張奶奶熟絡地打招呼。 志愿者們一邊為老人量血壓、進行心肺聽診,一邊為老人講解疾病預防知識、飲食注意事項。張奶奶笑得合不攏嘴,不忘叮囑:“你們工作壓力大,也要注意身體健康啊!” 在社區黨總支組織下,和馨園社區滿天星志愿服務隊聯合湖南省財貿醫院,面向轄區80歲以上高齡老人、獨居老人、重癥老人、殘疾老人、特困老人,提供上門醫療保健服務。每隔一段時間,和馨園社區的107位老年人都可以享受這樣的“一對一”或“多對一”志愿服務。 “我們與轄區24家企事業單位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實行‘三張清單’(需求清單、資源清單、認領清單)模式,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和馨園社區黨總支書記肖偉介紹,轄區內不少愛心企業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如湖南中冶長天公司黨支部連續六年走訪慰問轄區9位參戰老兵,長沙高新工程技術學校志愿服務隊免費為轄區居民維修、維護家用電器。 “實踐證明,‘志愿紅’已經成為創新轄區基層治理的一抹亮色。”黃光佑介紹,為鏈接更多社會資源參與志愿服務,麓谷街道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由社區黨總支搭建平臺,與轄區企事業單位簽訂結對共建協議,形成“社工+愛心企業+志愿者”的服務模式,延伸志愿服務手臂,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讓轄區百姓擁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湖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