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開發就業崗位10179個、實施便民項目113個、建設小微停車場17處、新增停車位1548個、老舊小區安裝電梯63部……這是前不久重慶市江北區石馬河街道公布的2023年“民生賬單”。 石馬河街道面積不到14平方公里,卻有20個社區,實有人口30多萬,僅近二十年來,從江北城、溉瀾溪和十八梯等老城區拆遷安置到石馬河的居民就有8.3萬余人。作為江北區常住人口、特色群體、拆遷安置、高檔小區最多的地區,在推進民生實事的過程中找準群眾關心的“最大公約數”并非易事。 如何把民生實事做到更多群眾的心坎上?如何把基層治理的痛點變為發展的亮點?石馬河街道黨工委書記白偉正的回答是:將民生“微實事”與城市“微更新”、基層“微協商”結合,積極探索社區微治、巧治、智治、共治的新方式,不斷擴大社區治理的“朋友圈”,凝聚基層共治的“同心圓”。困擾社區治理的不少難題,得以巧妙解決。 微治 社區搭起溝通橋梁 揪心陽臺變放心“小窩” 以黨建為引領,找準精準治理的發力點,下足“繡花功夫”解決群眾的煩心事 文聚苑社區石油怡秀小區部分房屋建于上世紀70年代,因年久失修,許多陽臺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個別陽臺甚至出現垮塌差點傷人的情況,讓社區不放心,居民很揪心。可當小區打算實施改造“手術”時,居民們卻吵翻了天。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 原來,該小區不少房屋被租了出去,街道在摸底調查時,70%的居民(主要是產權業主)不大愿意維修,有人甚至將安全隱患作為借口,希望爭取拆遷。 針對該情況,石馬河街道開展了一場社區“微治理”行動。 “去年5月,社區黨委將陽臺隱患問題上報后,我們會同西南油氣田公司、寶石花物業、黨員代表、居民代表等組織協商討論30余次,確定了由社區指導居民代表收集意見、西南油氣田公司出資、街道協調聯動多方力量、群眾打分評議的改造方案。”文聚苑社區書記鐘丹婭回憶。 隨后,社區黨委聯合物業公司、施工單位等召開院壩會,收集意見32條,解決居民矛盾8次。針對抵觸情緒較大的6戶業主,社區分管領導帶領科室工作人員分為6個工作小組上門,對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打動了業主。去年12月,石油怡秀小區陽臺改造全部完成,揪心陽臺變身放心“小窩”,居民滿意度超過98%。 “石油怡秀小區的成功,在于以黨建為引領,找準精準治理的發力點,下足‘繡花功夫’解決群眾的煩心事?!辩姷I稱,這種細“治”入微的工作方式,幫助片區解決了不少居民生活中的“疑難雜癥”。 巧治 共建共管共議 組合方案解停車難題 通過“無中生有”、多方聯動、資源整合,達到快捷高效辦事的目的 石馬河街道拆遷安置小區多,由于歷史原因和設計缺陷,地下停車位資源很少。隨著片區機動車輛增多,停車供需矛盾越發突出。 位于南橋寺茶葉批發市場旁的明瑜恒康佳苑小區,因車位不足,小區業主和商戶之間頻頻爆發矛盾。停車難,成為片區管理最棘手的頑疾之一。 去年,街道和社區通過實地走訪,引導居民自薦或推薦臨時業主代表,并通過社區干部、網格員、居民代表包幢樓入戶走訪、召開院壩會等形式多方聽取意見建議,確定了共管、共有、共建的治理方案。 一方面,社區在龍鳳茶城外場壩、上明瑜和中明瑜背街、盤溪三支路人行道、通用醫院背街公共路面增加地面停車位329個;另一方面,將地下停車場車位的85%用于業主車輛辦理月票停放,15%用于臨時車輛停放。全體住宅業主享受停車相關優惠,并按每月地面停車場收益的50%提取公共維修費用。 此外,有車的業主、商戶通過現場抓鬮確定月票車位或臨停位置,沒有搖車位的車主協調到永輝超市地下車庫停車。隨著這套治理“奇招”實施,困擾片區十余年的停車亂象得到遏制,茶葉市場每天還新增客流量2000多人次。 對此,白偉正認為,基層工作“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但在解決一些棘手問題時,“一根針”常因權限不足、資源不夠難以打破困境。通過“無中生有”、多方聯動、資源整合,就能變“好事多磨”為“好事巧磨”,達到快捷高效辦事的目的。 智治 養老有“智慧醫生” 社區食堂可刷臉點餐 針對轄區老人較多的情況,以智能養老試點為突破口,推動社區服務升級 除了改善硬件設施,社區服務也是提升基層精細化治理的重要內容。石馬河街道針對轄區老人較多的情況,以智能養老試點為突破口,推動社區服務升級。 走進通用社區南橋曉月小區居民徐英家里,可以看到床邊的SOS一鍵呼叫器。這個呼叫器和社區聯網,只需按一下,馬上就有人上門服務。在石馬河街道,已有200多戶家庭用上了這種新型設備。 石馬河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盛俊杰介紹,該街道在全市率先把社會養老資源接入“141”智治平臺實景圖場景運用,實現了指揮系中心與社會養老機構“信息、報警、處置”三同步。為打通服務老年人的“最后一百米”,街道對轄區內居家養老不便的家庭進行評估,根據每位老人身體狀況、行為習慣及個人需求,量身打造智慧居家助老系統,為他們配備“智慧醫生”。截至目前,石馬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智慧養老服務云平臺已錄入老年人數據4.2萬余個,為有需求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6000余份。 此外,街道還為行動不便、獨居或空巢老人配備一鍵呼叫智能腕表,提供定位、查血壓、體溫及緊急呼叫等服務。 讓互聯網技術走進社區食堂,是石馬河街道智慧養老的另一個嘗試。 最近,景園社區居民李奶奶養成了一個新習慣——“刷臉”用餐。她每天中午11點30分從家里出發,步行幾分鐘來到社區食堂。只要往食堂助餐一體機前一站,幾秒鐘就能完成“選定菜品—刷臉—扣費打卡”。 景園社區從去年9月開展助餐一體機試點以來,已有近百位老人從刷臉點餐中受益。特困老人和經濟困難的高齡老人就餐,刷臉后系統還能自動抵扣10元助餐補貼。 在石馬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院長丁松看來,石馬河街道構建智慧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幫助老年人與數字化生活接軌,實現了基層治理與養老服務的雙向賦能。 共治 開展“五單”問效行動 辦結問題超過9000件 拓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在社區層面及時解決民生“微社情” 在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的同時,石馬河街道也在思考將“由我做”變為“共同做”的問題,拓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成為街道提升治理效能的創新實踐。 “白書記,我們出門買個菜,想上廁所找不到地方,也不好意思進飯館、商店去上廁所,啷個辦?”去年3月,在街道一次“書記接待日”上,新城社區居民袁大爺反映了“如廁難”的問題。 “‘如廁難’是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卑讉フ榻B,在收到群眾訴求后,街道立即召開會議并展開實地勘察,通過與居民、商戶多次探討,決定推行“共享公廁”行動。 由街道出面推行共享公廁,在全市還是頭一回。截至目前,石馬河街道已有1020家商鋪和企業加入“共享公廁”行動。 石馬河街道除了在全市首創“四級書記接訪”制度(即:街道黨工委書記、社區書記、基層黨組織書記、駐轄區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書記)定期接訪群眾外,街道辦事處和人大工委主任也要每周對一兩個小區進行實地調研,針對收集到的突出問題進行現場辦公。在此基礎上,街道還邀請江北區人大代表李武經建立“李代表聊天室”,將聊天室延伸到社區、小區聊天亭(長廊),吸引140余位骨干人員參與社區調解。通過構建“書記接待日+主任議事會+代表聊天室”的“石馬和諧”議事機制,許多民生“微社情”在社區層面得到及時解決。 不僅如此,自2022年起,該街道探索“群眾點單、高效辦單、全程督單、書記問單、群眾評單”的“五單問效”制度,推動前端預防、中端化解、末端追責,群眾對辦理結果不滿意可啟動二次問效程序。截至目前,“五單”問效行動已辦結問題9080件,群眾反映事件辦結率99%、滿意率90%以上。(據《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