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工信部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通過加快標準制定,持續完善標準體系,推進工業領域向低碳、零碳發展模式轉變。建立協同降碳標準,發揮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技術在工業綠色化生產中的作用。 “目前,我國工業領域能源消費占總量三分之二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十四五”時期是落實我國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時期,工業領域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目標的重點對象。 推進“十四五”期間工業領域碳達峰工作是確保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保證。《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制定200項以上碳達峰急需標準,重點制定基礎通用、溫室氣體核算、低碳技術與裝備等領域標準,為工業領域開展碳評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術支撐。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加快制定協同降碳、碳排放管理、低碳評價類標準,實現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標準全覆蓋,支撐工業領域碳排放全面達峰,標準化工作重點逐步向碳中和目標轉變。 《指南》明確,要建立協同降碳標準,通過企業內部協同、上下游協同、產業鏈協同等方式實現協同降碳的相關技術與裝備,包括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減污降碳協同、產業鏈協同等標準。其中,綠色化協同標準主要包括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綠色化生產中的應用標準。 清華大學、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研究表明,為實現“雙碳”目標,2023年—2050年我國能源、工業、建筑、交通領域相關投資將達到170萬億元。鑒于工業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約70%,且工業互聯網對企業減排貢獻率約為15%到30%,據初步估算,未來30年,僅在工業領域,碳中和需求將為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投資增長空間約為17.9萬億元到35.7萬億元。 (據《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