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離不開高效能社會治理的“保駕護航”。 近年來,重慶市黔江區積極深化完善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志愿者為輔助、以社會慈善資源為助推的“五社聯動”機制,以社區為綜合保障平臺,吸納社會力量推進基層治理,讓治理“活”起來。 在治理中,黔江積極落實黨建統領基層治理工作部署,堅持資金跟著品牌走、品牌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體系走、體系跟著民生走,匯聚網格化服務管理優勢,創新推行“微項目”運作模式,撬動社會服務高質量開展,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米”,助力社會治理現代化迸發出強大活力。 難以有效監管成為桎梏 社會工作服務涵蓋多個領域,包括但不限于志愿服務、慈善事業、社區建設等。它不僅為人們提供各種幫助,同時也促進社會公平和友愛。 社會工作服務開展的普遍形式,是由政府購買社會工作項目,社會組織派出社會工作者執行。通常是社會組織完成一個項目,政府結算一筆資金。 “這樣的弊端在于,所購買的項目往往涉及成百上千、成千上萬群眾,服務是否保質保量完成,基本全由社會組織負責人說了算,政府很難進行全面的、有效的監管。這在全國是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黔江區民政局局長向東說。 以適老化改造為例。為給老年人打造更加舒適、便捷、安全的居家環境,黔江按照每戶最高2000元的補貼標準,將農村60歲以上的散居特困、低保、高齡失能老人以及計劃生育特殊家庭納入改造范圍,為這些家庭配備衛生間防滑墊、扶手、拐杖凳、床沿護欄。去年,全區共完成1000戶家庭的適老化改造。 “如果要我們去逐戶核實,恐怕十分之一都難以做到。但如果不認真核實,群眾利益、專項資金安全又無法保障。”向東說。 “化整為零”實現數字監管 為解決這一難題,黔江區民政局于2022年開發出“數字黔江民政”微信小程序,創新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將一個個“大項目”拆分為“微項目”。對信息調研、視頻宣傳、個案管理、專題講座、助浴助餐等十余個方面的微項目,以300元-500元不同價格按次購買,按照“周評審、月通報、季結算”的流程進行運作。 向業武是黔江好心情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每周,他都會組織社工開著助浴快車奔走在田間地頭,和當地社工站的駐站社工、志愿者一起為老人助浴和理發。 從2022年7月迄今,該中心已在黔江30個鄉鎮街道及養老服務機構開展了300余場次的助浴服務,服務3500余人次。 每服務一次,向業武都會打開手機,將拍攝的視頻、圖片連同文字說明上傳“數字黔江民政”。“每次時間地點都有水印,活動具體到人。視頻無法作假,圖片無法重復使用。”向業武說,上傳資料經審核后,在“數字黔江民政”上呈現。 “群眾點菜、社工下廚、社區辦席、政府買單”的“微項目”,將基層社區治理的內容細分化、資金節約化、活動院壩化、服務清單化、展示視頻化,用微不足道的資金,實現了無微不至的服務。兩年來,全區開展“微項目”1500余場次,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助力惠民活動廣泛開展 1月16日,黎水鎮華陽社區第15期“趕集食堂”開放。2元的素面、3元的臊子面,讓前來趕集的老人直呼“劃算”。大家端著碗,在鏡頭前高興地留言:“今天是1月16日,我們在華陽社區有35個老年人在這里吃面條。我們很開心。” 類似的畫面,在“數字黔江民政”幾乎每天更新。不同角度的照片,數十秒的視頻,再配上簡短的文字說明,印證著一場場“微項目”的遍地開花、成功開展。 去年,黔江開展法律咨詢、健康監測、就業介紹、應急救援教學等120個“微項目”志愿服務。其中免費助浴2000余人次、愛心助餐1萬余人次。 開展送醫進村、送浴進院、送躒進壩、送愛進門、送悅進寨、送需進家等“微項目”600余場次,惠及10萬余群眾。 構建未成年人保護三級工作網絡,廣泛開展童系、童德、童心、童伴、童安“五童行動”。 創新探索黨建引領、政府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家和五送”,開展婚俗改革“微項目”280場,打造“天上鵲橋、人間廊橋”婚俗改革示范品牌。 開展“渝康行動”精神障礙康復“微項目”,近兩年為210名對象開展服務,幫助135人較好地融入社會。 “五社聯動”打開全新格局 “微項目”推動社會工作三級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逐步形成社區治理親民化、社會組織規范化、社工服務專業化、志愿參與常態化、慈善資源多元化的“五社聯動”新格局,助力黔江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黔江充分強化基層黨建引領作用,更好地引導社會力量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開展工作,助推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協同參與的黨建引領“五社聯動”機制。 黔江的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微項目”,成為基層治理排頭兵,強化了群眾對社區的參與感、融入感、歸屬感;通過建設“武陵會客廳”社區綜合服務體示范點,弱化行政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在黨群干群之間搭建“連心橋”。 同時,黔江的社工組織以“微項目”為抓手,打造“助人自助、社工黔行”社會工作服務品牌,全區活躍的社工機構達10余家。 實施“微項目”以來,黔江共孵化14家區級專業社工機構、360余家社區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基層社區實現社會工作、養老服務、志愿服務、慈善工作、福彩銷售、未成年人保護“六站融合”全覆蓋,基層民政工作實現了有陣地、有抓手、有人才、有服務。 “微項目”也激發了慈善能量,推動了公益事業發展。兩年來,黔江區公益慈善組織主動對接國家級和市級基金會38家、愛心企業12家,線上線下鏈接資源1.4億元,塑造了“善結黔緣”公益品牌。 去年12月,黔江“五社聯動”新格局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公里”作為重慶僅有的兩個改革案例之一,入選“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榜。 (據《重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