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報記者 李慶 近年來,環保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應對這一挑戰,不僅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及社區等各方共同努力,更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貢獻。青年力量作為社會的未來和希望,其影響力和潛力在推動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4年,瑪氏箭牌通過“贈與亞洲”攜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發起公益未來·瑪氏箭牌“可持續,瑪上GO”項目,通過教育和培訓,激發青年對環保問題的關注和思考,鼓勵青年人圍繞環保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引導他們運用創新思維,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和實踐,項目共吸引超5.5萬名高校學生參與,收到8500多份環保創意方案,影響超7800萬人次,引發廣泛社會關注。 為更好地保護美麗鄉村,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近日,2023-2024公益未來·瑪氏箭牌“可持續,瑪上GO”全國青年環保可持續創新項目在北京啟動。在項目十周年之際,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攜手瑪氏箭牌、環保領域專家與學生代表,在北京及周邊鄉村展開了為期三天的鄉村調研,開啟“可持續,瑪上GO”項目第十年旅程。 項目經過近十年迭代發生了哪些變化,解決了哪些問題,其特色和亮點是什么?近日,《公益時報》記者進行了走訪。 十年環保行動 點燃鄉村可持續熱情 在過去的十年里,項目不斷迭代升級,從圍繞城市社區開展環保項目到聚焦鄉村環保問題,從隨身垃圾袋設計到環保創新實踐再到可持續商業模式的應用,其不斷推動著鄉村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據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鵬介紹,從2014年到2020年,“可持續,瑪上GO”項目主要圍繞城市社區開展環保項目,2021年后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聚焦鄉村環保問題,并支持創意方案在鄉村孵化實踐,鼓勵青年人圍繞鄉村廢棄物的分類處理及再利用等環保問題,提出創意解決方案。 該項目前身是“垃圾投進趣”。2021年,“垃圾投進趣”項目演變為“包裝可持續”主題,更加注重包裝層面的可持續設計,通過召集富有創意、熱衷環保、敢于實踐的青年大學生,運用可持續思維及創新意識,策劃包裝方案并親身參與公益實踐。 2022年起,項目開始關注鄉村場景下的產品包裝浪費、負責任的垃圾丟棄行為教育不足等問題,挖掘鄉村社區及村域范圍內包裝廢棄物產生的環境問題,提出創意解決方案,并探討方案的可實施性、評估方案效果,推動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生活生產領域的包裝可持續和塑料可持續轉型。 談及項目的升級和拓展,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其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借助地方環保組織力量增強落地可行性。項目計劃與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武漢及周邊的五個在地環保組織成為“同行伙伴”,為大學生的鄉村需求調研、落地實踐、相關輔導提供支持。由本土機構提出當地鄉村待解決的鄉村社區及村域范圍內包裝廢棄物產生的環境問題,并為參與學生開展線上知識講解。參賽學生圍繞鄉村環境痛點議題設計方案,從而增強項目賽后落地的可能性; 其次,明確劃分鄉村環保四個方向。項目圍繞“鄉村場景下的包裝可持續”主題,通過技術創新、包裝設計創新、分類回收和宣傳教育四個方向的具體分類,讓大學生們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發揮智慧和技能參與鄉村環保; 最后,設置“鄉村環保續航基金”關注長期在地影響。2023年上半年,項目為優秀的學生隊伍提供半年的實踐經費,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的學生安排在河北雄安新區雄縣胡各莊村進行社會實踐,將他們的鄉村環保工坊和新型杯子材料設計落地村莊。項目還將正式設置“鄉村環保續航基金”,為兩支貼近落地鄉村環保需求、可行性和創新性高的團隊提供3萬元經費。大學生在同行者計劃的支持下到合作鄉村開展為期半年的落地實踐,希望通過這筆資金,點燃鄉村環保可持續的熱情,推動鄉村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接下來,我們將組織一系列的活動,激發青年人的環保意識,提升他們的環保技能和領導力,使他們成為推動鄉村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力量。”王鵬說。 青年力量助力 鄉村生態振興 調研第二天,環保社會組織代表與大學生一同走進了北京興壽鎮下苑村和辛莊村,在實地探訪過程中了解包裝廢棄物的源頭減量和分類回收,在與村民的交談中學習鄉村可持續的先進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大四學生王曉莉和惠州學院美術學大二學生袁梓華是這一項目的積極參與者。在啟動儀式上,嘉賓們的分享也讓王曉莉和袁梓華受益匪淺,讓他們對生態環保有了更深的認識,在產品設計中更加注重環保,也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他們表示,作為青年大學生應該具備責任感和使命感,應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 “可持續,瑪上GO”項目的特點在于鼓勵創新和實踐。王曉莉表示,這個項目吸引她的是創新性,與學校的志愿活動相比,這個項目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創新點去科普環保知識,這是一種新的體驗。袁梓華認為,這個項目是一個很好的公益實踐機會,能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在策劃方面,王曉莉和袁梓華也都有自己的想法。王曉莉計劃通過辦展的方式吸引更多同學參與,同時宣傳環保知識;袁梓華則希望給同學們提供一個更多人可以參與的平臺,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創意點。 在袁梓華看來,“可持續,瑪上GO”項目的開展能夠激發同學們的環保熱情,從而對未來的職業選擇產生影響,讓更多的人選擇環保相關職業。 王曉莉則認為,在推動鄉村生態振興的進程中,青年大學生的力量將起到關鍵作用。在她的家鄉甘肅有著一代又一代在沙漠種樹治沙的人,然而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外出工作,這項事業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困局。她希望更多青年參與到鄉村生態振興中來,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 鄉村環保之路: 挑戰與機遇并存 被問及在參與鄉村生態振興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時,袁梓華告訴記者,通過調研發現,在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外遷,留下的是老人和孩子,這使得鄉村地區的資源更加匱乏,環保任務更加艱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為青年力量的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到鄉村環保工作中來。” 通過此次鄉村調研,袁梓華對于鄉村環保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通過調研,我深刻感受到了鄉村環保問題的嚴峻。鄉村地區缺乏科技、經驗和資源,這使得環保任務更加艱巨,我們應該切實加強人才和資源向鄉村地區的傾斜。” 在走訪調研中,王曉莉也看到了在環保方面不錯的案例。“以昌平區下苑村為例,他們針對垃圾處理有了較好的意識和方法。每家每戶門口都有分類垃圾桶,保潔阿姨負責回收垃圾、轉運到垃圾分類站、對垃圾進行二次分類等處理工作,此外還有用于廚余堆肥的車子、收集舊衣物的綠箱子等設施。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鄉村環境衛生狀況,也為其他村莊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搭建連接鄉村 與青年學生的平臺 在王鵬看來,該項目首先激發了高校青年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不僅關注鄉村環保,還為推動鄉村的人才振興和產業振興打開了窗口,為綠色低碳發展培養了一批儲備軍,引導社會各界關注環境可持續議題,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其次,項目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青年參與環保倡導的平臺,聚集了可持續領域的專家,為學生及其方案提供了專業指引。這種跨領域的合作與探索,為鄉村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第三方調研評估發現,項目在提升大學生認知、行為和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他們對包裝可持續發展現狀的認識有所增強,八成以上項目高校大學生比較關注包裝可持續議題。其次,他們在包裝可持續方面的行為有所改善,項目高校直接受益大學生經常會對包裝資源進行回收利用。第三,他們的綜合素養及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包括文獻調研或實地調研的能力,執行能力、方案策劃及撰寫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此外,項目在周邊社區居民的包裝可持續意識和行動力方面也產生了積極影響。評估結果顯示,優秀參賽大學生落地實踐的環保方案在讓更多村民接受包裝可持續的理念,推動可回收包裝的循環使用,指導村民用更科學、環保的技術或設備處理鄉村垃圾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也是鄉村振興與鄉村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我們長期關注和支持青年人走進鄉村,‘可持續,瑪上GO’項目作為連接鄉村與青年學生的平臺,發揮青年一代的創造力和激情,培育支持創新項目,助力青年大學生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我們將項目共同打造成為青年參與鄉村振興的實踐陣地,推動鄉村環保改善生態環境的新力量。”王鵬總結道。 瑪氏箭牌中國區企業事務副總裁席慶表示,瑪氏相信“未來始于當下”,希望借助青年人的環保熱情和創新思維,集思廣益,喚起公眾的環保意識,讓更多組織和伙伴加入到實際行動中,共同構建可持續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