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互聯網及數字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公益慈善的深度和廣度隨之不斷拓展。這其中,早已打破“唯籌款論”的互聯網公益平臺,正利用其傳播屬性和社交屬性鏈接起社會各方,讓“業務+公益+場景”模式得以發展。與此同時,在“人人可公益,處處皆公益”理念倡導之下,廣大用戶逐步從“一捐了之”到“沉浸式參與”,透明公益邁向新階段。 數字技術加持下,互聯網公益的價值觀正在重塑。不斷提升的科技含量讓慈善釋放出更大的能量,也喚起更多公眾參與,讓行業獲得延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越來越緊密。 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互聯網企業正在加碼公益慈善,捐贈之外,更多企業從自身業務出發,尋求業務與公益的深入融合,持續探索創新公益參與新模式。 如,作為社交平臺的騰訊向C端(用戶)發力,騰訊公益提出“指尖公益”口號,打造接龍、填字、答題等多款互動公益場景,推出“一起捐”“一人發起、好友助力”等與自身業務緊密結合的社交新模式。在游戲等更多業務場景中,騰訊則開始融入公益元素,讓玩家在暢玩游戲的同時也能支持公益。2023年99公益日期間,騰訊有80多個產品確定公益參與方案,累計帶動公眾互動人次達到創紀錄的3.6億。 2023年12月12日,《2023抖音公益專題報告》發布,詳細介紹了抖音在公益平臺、公益數字化、抖音尋人、應急救災、古籍保護等項目上的進展。數據顯示,在抖音平臺,用戶、達人、明星、媒體等構成的創作者群體創作的公益內容涵蓋視頻、圖文、直播等不同形式。僅2023年1-10月,抖音百萬粉絲主播直播公益內容就超1200場,累計看播約3億次。直播(短視頻)+公益,逐步打破公益邊界,讓公益更直觀地展現在所有人面前,同時也激發更多公益新可能。 對于公益行業而言,互聯網平臺的發力,無疑豐富了公益場域,帶來更多元的公益體驗,更能降低公益參與門檻,讓公益破圈,抵達不同的用戶群體。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認為,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開放、共建、共享,以及諸多創新性的玩法,拓寬了公益外延和內涵,讓公益生態更加百花齊放。 相比以往單一的捐贈行為,目前公益交互機制不斷創新,更多普通用戶有機會成為公益項目的“策劃者”“執行者”“監督者”,公益領域存在已久的信任危機和透明度問題正得到解決。 2023年,騰訊公益繼續發起“公益真探計劃”,面向全民招募“真探”,共同參與公益性社會議題研討,探訪公益項目地,實際參與公益行動,深入了解項目執行過程、現狀和受益人群。通過這一大膽實踐,我們看到,公益項目的透明化運作讓機構與捐贈者形成了長期的良性互動,使捐贈者實現了從“一捐了之”到對項目“沉浸式參與”的轉變,讓人們對公益從“被動捐贈”逐步轉變為“主動參與”。 一個明顯變化是,越來越多的捐贈人開始關注捐贈款物去向和捐贈效果,喜歡分享與捐贈相關的信息。在捐贈資金、物資外,越來越多的人還愿意捐贈時間、技術,對目標群體進行陪伴。在改善用戶體驗感之外,互聯網公益的發展也極大提升了公益行業效能,尤其互聯網公益平臺持續強化信息公開和在線投訴舉報等功能,更讓每一個善念落地成真。 2023年12月2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公眾捐贈研究”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錢款捐贈率為45.9%;捐贈人最常使用的互聯網捐贈平臺是水滴籌,累計約4.45億網友通過水滴籌向303萬名患者捐贈613億元;捐贈人經常使用的互聯網捐贈平臺是水滴籌、支付寶、微信等,兒童和殘障人士成為捐贈人最關注的群體。 再來看一組數據。 截至2023年,騰訊公益已上線超11萬個公益項目;過去一年里,參與支付寶線上公益超過100天的用戶接近1億人次;微公益平臺有600多個機構賬號、4000萬微博網友參與捐助;1372家公益機構入駐抖音公益平臺,上線超2600個公益項目,覆蓋鄉村振興、教育助學、扶危助困、生態人文等4大類型29個議題。從2016年慈善法正式頒布實施到2023年9月,29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累計帶動超過510億人次網民參與,累計募集善款350億元。 可以說,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我國現代公益事業正呈現出新的特點和面貌。從全球范圍來看,中國互聯網公益參與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已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征,特別是企業公益平臺的搭建,正在形成有思想的產品、平臺和場域,進而產生公益行動的新社會價值。 當然,互聯網的發展,也讓更多存在已久的問題慢慢暴露出來,倒逼相關政策出臺完善,也讓行業進一步聯合,尋求新的解決方案。 2023年,為進一步提升互聯網平臺規則透明度,保護依托互聯網平臺開展活動各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我國互聯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指導下,中國互聯網協會啟動以加強互聯網平臺規則透明度為主題的行業自律研究,并最終形成《加強互聯網平臺規則透明度自律公約》,得到廣大企業積極響應,也進一步為行業未來營造健康的發展空間。 總體來說,科技的力量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發展,為現代公益事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也讓社會公益與越來越多的行業、資源、人群等產生鏈接。這意味著,社會公益正在從窄眾走向大眾,更具開放性、包容性、創造性,吸納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其中。而如何依托互聯網技術、平臺、資源及內容等優勢推動公益行業發展,如何發揮合力應對未來挑戰,也成為今天整個行業應不斷深入探索的命題。(張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