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年來,以大額捐贈的形式參與并支持公益慈善事業,已成為財富人群和責任企業的共同選擇,也是更好發揮公益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作用的重要途徑。縱觀2023年,更多企業及企業家以更加開放和創新的思維,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事業中,捐贈規模不斷刷新歷史記錄,捐贈方式更加多元,關注領域和持續時間不斷擴展。 據《中國企業慈善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全國共有1359家企業基金會,占全國所有基金會的14.5%;我國企業慈善捐贈總額不斷增長,近幾年來均突破了1000億元,歷年企業捐贈占全國可以統計的捐贈總額的比例穩定在60%左右。 分析指出,2023年企業大額捐贈主要流向了教育、鄉村振興、救災、醫療和科研等領域。其中,教育領域始終是企業、企業家關注的重中之重。一個突出特點是,校友捐贈始終是高校獲得社會大額捐贈的最主要來源之一,呈現出捐贈金額不斷突破歷史記錄、捐贈持續時間更長、多次捐贈等特征。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段永平向浙江大學的捐贈。 2023年12月31日,浙江大學杰出校友段永平再度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進行大額捐贈,合計超10億元,主要用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師生文體活動等,支持學校“雙一流”建設。事實上,自2006年起,段永平在母校建設發展的各個關鍵階段多次進行大額捐贈,如,設立“浙江大學等額配比基金”“浙江大學永平貸學金”“浙江大學永平獎學金”“浙江大學永平獎教金”“浙江大學信電學院人才引進基金”,支持建設浙江大學圖書館基礎館、段永平教學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應急救災領域捐贈也十分突出。在京津冀等地強降雨及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地震災害中,多家企業尤其民營企業第一時間響應,通過現金及物資捐贈、參與一線救援等形式,助力受災群眾渡過難關。 與此前相比,2023年救災領域捐贈呈現一些新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一是響應速度快,捐贈規模大;二是捐贈領域明確,關注點更加聚焦;三是捐贈方式愈加多元,除資金和物資捐贈,多家企業還利用其資源和網絡優勢,參與到救援行動中,如滴滴和京東等,一些企業還利用技術優勢,為災區提供遠程的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幫助災區進行災后重建和恢復工作;四是與政府部門緊密配合,形成了良好的協作關系。 在傳統領域之外,2023年,社會各界對醫療衛生及體育事業等領域的關注程度及捐贈規模均有所提升。如,2023年12月23日,安踏集團宣布未來五年將向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捐贈價值1億元的現金和裝備,成立“安踏集團奧運領獎臺公益基金”,助力中國競技體育事業,支持基層體育及青少年體育發展,并為傷病運動員提供救助與保障。 在捐贈形式上,股權捐贈規模不斷突破歷史紀錄,成為2023年的一大亮點。 如,2023年12月4日,迎駕貢酒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安徽迎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向安徽六安市迎駕慈善基金會無償捐贈其持有的公司1950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44%,按照當日收盤價71.75元計算,此次捐贈市值達13.99億元;12月5日晚,芯片設計龍頭韋爾股份發布公告稱,為資助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教育基金會開展慈善公益活動,公司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紹興韋豪計劃向該基金會無償捐贈其持有公司的1000萬股股權,以韋爾股份當日105.19元/股的收盤價測算,該筆捐贈當前對應市值高達10.5億元。 長期捐贈規劃是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和進步的體現。更多捐贈者越來越認識到,解決社會問題需要長期的承諾和投入。也因此,越來越多的捐贈人開始制定長期規劃,以確保他們的捐贈能夠產生持續的影響。這種趨勢也反映了人們對于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和對未來的積極期待。 2023年,除股權捐贈外,知識產權捐贈、經營權捐贈、技術捐贈、資源捐贈等非現金形式捐贈頻現,慈善信托規模不斷增長。 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19日,已有1602個慈善信托項目備案,財產總規模達65.38億元。作為既可發揮信托本源特色,又能參與公益事業的服務方式,慈善信托已成為信托行業在新分類背景下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透過以上數據,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正將巨額財富捐贈到社會領域,助推社會公益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捐贈決策更加理性,注重發揮自身優勢解決社會問題;二是捐贈戰略更加明晰,制定長期規劃并系統實施成為常態;三是捐贈方式更加多樣,捐贈股權、設立慈善信托等蔚然成風;四是捐贈額度更加可觀,億元、十億元、百億元捐贈出現;五是捐贈領域更加廣闊,從教育、健康、救災逐步延展到各類慈善活動;六是捐贈執行更加專業,成立基金會等慈善組織、實施專業公益成為潮流;七是捐贈形式更加創新,跨界參與為慈善事業帶來更多可能性;八是捐贈傳承更加有序,慈善在家族傳承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我們看到,作為社會捐贈的主要來源,企業也越來越注重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的合作。通過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企業能夠更好地整合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實現更高效的社會價值創造。這種深度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公益項目執行效率,還為企業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這是新時代企業和企業家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不過,大額捐贈考量的并不僅僅是經濟能力:對企業來說,捐贈更多是企業家對企業經營能力、企業策略、政企關系、股東和消費者反應等方方面面的全盤把握;對企業家等個體而言,還要考慮個人形象、子女繼承、家族維系等親密關系的處理。如何讓捐贈產生最大化的公益效果,也考驗著捐贈者的智慧。(李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