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全國慈善理論與政策研討會”(2023)暨共同富裕大家談第四期會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慈善分會常務副秘書長高靜華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課題組發布《中國企業慈善發展報告》。該報告在民政部慈善事業促進司、深圳中國慈展會發展中心支持下,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中國慈善系列報告研究組”完成。 報告認為,企業慈善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生力軍,深刻影響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現代化進程。隨著鄉村振興和第三次分配制度體系的構建、企業慈善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清晰化,我國企業在成立慈善組織、創立品牌項目、拓展參與途徑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 報告指出,我國企業慈善捐贈總額不斷增長,近幾年來均突破了1000億元,歷年企業捐贈占全國可以統計的捐贈總額的比例穩定在60%左右。截至2023年6月,全國共有1359家企業基金會,占全國所有基金會的14.5%。 報告認為,我國企業慈善事業在五個方面獲得了較大發展:一是與企業慈善相關的制度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慈善法》及配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為企業慈善發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二是企業慈善意識與主動性明顯增強;三是企業慈善的資源動員能力得到提升,企業慈善捐贈規模和捐贈載體大幅增長;四是企業慈善領域的創新不斷涌現;五是公益慈善納入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趨勢。 報告強調,我國企業慈善總體發展仍然較為滯后,其滯后性集中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登記認定的企業基金會增長緩慢;二是資源動員能力依然有限;三是一些企業基金會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及時引發公信力危機;四是慈善捐贈行為存在異化現象。 報告建議為企業慈善創造更為有利政策環境:一是出臺指導意見,明確企業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功能定位;二是降低基金會注冊登記門檻,壯大企業慈善資源體量,同時暢通慈善組織的認定和撤銷機制;三是完善新型捐贈稅收優惠政策,解決企業捐贈難題;四是在強化監管的同時,鼓勵企業慈善財產的保值增值;五是完善企業慈善表彰機制,樹立企業慈善楷模。 報告提出,企業要結合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公益創新,同時保持與捐贈主體、受贈主體的良性互動,提升企業基金會獨立性;要將企業慈善納入中國特色慈善事業整體定位,其責任不僅是捐款捐物,還有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實現技術創新、搭建鏈接資源的平臺等;要努力促進和發揮第三次分配推動共同富裕的功能,探索企業慈善的發展戰略,形成中國特色的企業慈善發展模式。(徐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