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版面導航 | 標題導航
   第01版:頭版
   第02版:黨建
   第03版:新聞
   第04版:新聞
   第05版:社會治理
   第06版:社會工作
   第07版:社會工作
   第08版:新聞
   第09版:新聞
   第10版:新聞
   第11版:新聞
   第12版:公益資訊
   第13版:專題
   第14版:ESG
   第15版:志愿服務
   第16版:尋找慈善傳統
青島開埠與慈善公益事業興起

版面目錄

第01版
頭版

第02版
黨建

第03版
新聞

第04版
新聞

第05版
社會治理

第06版
社會工作

第07版
社會工作

第08版
新聞

第09版
新聞

第10版
新聞

第11版
新聞

第12版
公益資訊

第13版
專題

第14版
ESG

第15版
志愿服務

第16版
尋找慈善傳統

新聞內容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上一期下一期
青島開埠與慈善公益事業興起

    青島膠澳總督府舊址

    1897年之前,青島是山東沿海的一個以農業、漁業為主業的村莊。1898年《膠澳租借條約》簽訂,青島逐漸從一個漁村發展成為膠州灣畔的現代化新城。青島城市人口隨之增多,城市各種社會問題也日益突出。近代青島的慈善公益事業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青島開埠后,港口和鐵路的建設及通航通車,新興工商業出現和發展,使人口持續不斷地向這一新興都市聚集。據《膠澳志·沿革志》記載:“青島村初為漁舟聚集之所,舊有居民三四百戶,大都以漁業為業。”開埠后,青島人口穩步增長,1913年,市區人口已增至55200多人;整個膠澳租借區人口增加到17萬多人。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面臨的社會問題也逐漸暴露。首先是教育問題。整個膠澳租借區270多個村莊,沒有一所現代化學校,有的只是散落在鄉村的私塾和為數不多的學童。私塾教育內容主要是兒童啟蒙讀物和儒家典籍,以及少量的算術課,無法滿足青島城市工商業發展對應有人才的需求。其次是衛生問題。青島開埠初期各種傳染病年年發生,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居住擁擠和衛生條件差。再次是醫療問題。青島區和李村區原來都是農村,并無現代醫療機構,傳統的醫療手段已無法滿足人們需要。

    一、創辦各類學校

    基礎教育學校。“膠澳教育,在未辟租界以前,科舉未廢,學校未興,關于文化事業殊少概見。”青島現代教育是隨著開埠而出現的。1898年5月,由總督府倡議并提供經費的第一所華人學校開辦,當年就有20-30名學生,第二年學生人數增加到50名。該校是語言類學校,以漢語課為基礎,進行德漢訓練。該校目的是培養總督府急需的語言人才。1905年2月,總督府在臺東鎮和法海寺各試辦了一所小學。1907年3月,又在李村、宋哥莊、浮山所、薛家島增設4所小學。1909年在九水庵、登窯、朱家洼和灰牛石新建了鄉村小學。這些學校多由原私塾學校改設,教授修身、讀經、國文、算學、歷史、地理、格致、德語,學制為5年。學校教學方法與私塾教育不同,新式學校致力于一種與機械學習漢字同步的相應理解和應用,算術課以在歐洲得到證實的教學體系為依據。

    技術培訓學校。青島開埠后由于港口、鐵路及工廠建設,需要大量技術工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膠澳當局與企業協作舉辦了3個培訓班。一是鐵路職工培訓班,主要學習鐵路營運業務所需知識和業務。1899年秋天第一期培訓班開學,學院主要來自山東內地,集中學習的課程包括德文、算術、發報以及營運和車站業務規程,學員結業后服務于膠濟鐵路,充當車站職員、售票員、司閘員和巡道工等。二是總督府船塢工藝廠學徒培訓班。總督府在1900年建起船舶和船塢工藝工廠,需要大量的鉗工、鑄造等工人。1902年4月從山東招募了80名學徒進校學習。學習是免費進行,學徒期為4年。學徒畢業后,需在船廠工作2-4年,服務期滿后可以自由擇業。通過培訓,造就了青島最早的一批技術工人。三是德華繅絲廠舉辦的培訓學校。德華繅絲廠1902年建廠時,招募了100名男童,設立了一所學校,對其進行培訓。

    高等學校。青島開埠后建立的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是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該學堂由德國政府和清政府合辦,德國出資60萬馬克,清政府出資4萬馬克。學校由德國領導,清政府負責向其派遣學生,并向四個專業中任何一科畢業考試及格的學生頒發國家學位證書。1909年第一批招收學生63名,到1913年夏末,學生總數達到了386名,從該校畢業學生200名。

    二、興辦醫療機構

    青島開埠前沒有一所現代醫療機構。德租膠澳后,膠澳總督府為大鮑島及其鄰近地區居民安排了一個由兩位海軍醫生主持的醫院門診,在這里華人可以免費就醫,只需付少量藥費和輔料費。1904年10月,總督府為李村門診部新建了一座門診樓,1906年底,又在四方開設了一個門診部。至1908年,李村門診部共為7884名病人進行診治。四方門診部盡管成立時間短,前往就診者甚多。

    膠澳總督府開辦的最大一所醫院是海軍野戰醫院,該院主要為歐洲人提供服務。除了診治疾病,總督府醫院還兼有科學研究任務,1900年建立起細菌學實驗室,其主要工作是隔離病原體,制造血清,防止潛伏在租借區內的傳染病源。

    三、加強傳染病防疫治療

    青島開埠之初,流行病隨著人口的遷移和貿易的往來而蔓延。膠澳總督府著眼于租借地公共衛生,先后頒布了十多項衛生章程,采取具體措施來阻止傳染病傳播。

    一是加強檢驗檢疫。青島的傳染病,多是外發性的,主要從海上或內地傳入,總督府為此加強海關的檢驗檢疫,力爭將傳染病阻隔在外。1904年7月,總督府頒布《防護染疫章程》,規定凡駛進青島港的各船只,有下列兩種情況之一者必須查驗:“一、無論在所出之口或在途中船上有人染患霍亂或癢子瘟;二、該船或來自業經輔政司諭為應驗之口均一律遵驗。”1909年發布《防疫告示》,通告“凡有船只進青島口,不準將死鼠拋在水中或棄在地上,須將死鼠交于船政局或巡捕局,宜須開明此鼠系在何處于何時覓獲,以便查明該死鼠有否疫病”。

    二是對傳染病治療。1903年,華人中出現天花病患者。膠澳當局為德軍士兵和在特遣隊中工作的華人注射了疫苗,并連續兩年在李村區和青島區對華人免費接種天花疫苗。白喉幾乎每年春季都會在華人中出現,在青島近郊的膠州和高密一度呈腺流行態勢。為了阻止該病向青島傳染,總督府采取了必要防護措施將其隔離,一些麻風病人則被收容到花之安醫院進行治療。1909年總督府專門建立一所性病治療診所,對患有性病的婦女強制性入所診治。

    三是對傳染病進行研究。為了研究傳染病的發病機理、傳播方式和傳播途徑,以便及時有效地阻斷劑病的傳播,總督府野戰醫院建立了一個設有細菌學化驗室的特殊衛生檢查站,對各種疾病和飲用水等做細菌計數檢驗和分析。為了抵御突然暴發的時疫流行,1907年海軍醫院又在一處營房中設立臨時性檢疫所;為消滅帆船、小型輪船和中國住房中的老鼠,還準備了一臺移動式滅鼠機,來阻斷鼠疫傳播及可能的疫病傳染。

    傳教士興辦的慈善設施

    一、慈善教育

    傳教士舉辦慈善教育,更關注社會下層子女教育問題。在基督教會中,第一柏林傳教會(信義會)是較早進入青島設立傳教站的。1899年,該會創辦德華中學,這是青島第一所教會學校。到1904年,信義會在租借區已建立7所學校,有學生255名。信義會特別重視女童教育,1907年9月,位于大鮑島的女子學校新校舍建成,吸引了附近漁家女孩求學。1907年,信義會創辦的學校增加到11所,上學的男孩128名,女孩31名。

    同善會是著名牧師花之安創設。1901年6月,同善會籌建的德華書院開始招生,當年招收學生30名,次年增加到70人,有許多中國官員子女入校求學。1902年,同善會又在沙窩開辦了一所規模不大的學堂。傳教士衛禮賢在1905年開辦了一所為期3年的基礎教育小學,專收女孩。1911年12月,同善會在德國商人和企業主中進行募捐,又開辦了一所女子中學——淑范學堂。學堂分初級和高級,初級3年,高級6年,學堂主要教授中文、德文、算術、地理、體操、唱歌等。

    1900年,天主教青島傳教站辦了一所德國學校,為鐵路業務培訓職員。學生們可在學校里學習一些德語的讀寫知識、算術、電報技術和鐵路業務。學員住在傳教站,由教會供應膳食。培訓結束后,鐵路公司支付所有費用。學校的技能培訓解決了膠濟鐵路急需的專門人才,幾乎所有在各火車站工作的年輕人都是由這個學校培養出來的。天主教圣言會在青島辦了兩所學校。天主教方濟會修女和圣母瑪利亞修女在1902年4月開辦了德國女子寄宿學校,也給青島的華人女童授課,講授文學、外語、繪畫、油畫和手工等課程。此外,修女們還教一些孤兒制作刺繡品。1905年9月,修女們為殷實家庭出身的中國少女開辦一所寄宿學校;1909年,她們辦了一所女子工讀學校,在那里32名女孩學習宗教課和女子工藝。

    除德國教會外,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在青島開埠之初只有一位傳教士。1911年,長老會設立明德中學。

    至1911年,傳教士在青島興辦了至少25所中小學校。這些學校與中國傳統的鄉村學校不同,不僅為備受歧視的女性提供了與男性平等的教育機會,更為青島植入了全新的教育方式。

    二、慈善醫療

    青島開埠后,沒有專門的華人醫院,建立華人醫院一事總督府委托教會來做。1901年9月,同善會兩位傳教士和一位德國醫生,在華人集中的大鮑島與小鮑島之間,建起華人醫院。醫院面向華人,看病大多是免費的。醫院開業初的幾天就收治了60名病人,前往就診的約有200人。同善會還管理著由教徒創建的臺東鎮醫院。該院以門診為主,其門診部每月大約接診數百到上千名病人。

    天主教傳教會于1905年6月在市中心為華人開設了一所醫院,全部病房都是按照符合現代要求的青島本土模式布置,由方濟各會的修女負責管理醫院。該院開業后滿足了附近居民的需要,每年接診病人眾多。在1905年10月至1906年9月間,為5037名病人診治15206次,施行了210次大小手術,吸收了107名病人住院治療。

    其他組織的慈善公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1914年8月23日對德宣戰,并以武力占領青島。戰爭的爆發,導致大量的傷殘人員。以救死扶傷為職能、實施人道主義救助的紅十字會參與了戰爭救護。先是日本赤十字社于1914年8月底派遣博愛丸和弘濟丸兩艘病院船參與救護。兩病院船分別往來中日之間8回,收容轉移傷員2084人。日本赤十字社還于同年派遣兩支救護班,于11月21日抵達青島,救治德軍俘虜患者250名。1914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長呂海寰約集青島商紳界人士組成中國紅十字會青島分會,會址設在禮賢書院,由衛禮賢擔任會長,下設醫療隊,有醫生護士45人,救護車2輛。

    1905年9月1日,“青島商會”成立。作為社會一份子,青島商會在為會員謀取利益的同時,也積極投身于青島公益事業,以盡社會責任。如1911年初,山東全省和青島租借區暴發瘟疫,青島商會便鼓勵企業會員在工廠中采取救濟活動,通過購置便宜糧食盡可能阻止工人離去并盡力支持新工人到來。1911年,為監控所有與瘟疫危險有關的事務,商會出面組織了瘟疫委員會,組織銷售應付瘟疫的廉價食品。

    “濟貧恤寡、設義冢、建殯舍、資助死者歸葬故鄉、賑濟災異、興辦學校、維持治安”,是同鄉組織的功能之一。青島開埠后外埠移民的涌入,講究桑梓之情的會館便應運而生。青島最早的同鄉組織是匯聚三大華商集團的齊燕會館、三江會館和廣東會館。

    青島開埠使其從一個遠離文明的小漁村邁入現代社會門檻,青島慈善公益事業隨之發展起來,成為現代社會文明的一部分。膠澳總督府與教會、企業和其他民間組織各自分工、合力協作,解決城市化進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使青島慈善事業發展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據《史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区| 伊人成色综合网| 亚洲AV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色欲天天婬色婬香视频综合网| 色欲久久久天天天综合网| 色综合久久中文色婷婷| 欲香欲色天天综合和网| 欧美偷窥清纯综合图区| 色成年激情久久综合|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天堂无码久久综合东京热| 婷婷久久综合|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麻豆 | 亚洲综合第一页| AV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在|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久|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国产尤物app| 一本久久知道综合久久|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久久综合 | 91超碰碰碰碰久久久久久综合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欧美在线 | 93精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 狠狠久久综合|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系列| 婷婷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狠狠做五月深爱婷婷天天综合| 伊人丁香狠狠色综合久久|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五月综合激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