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以下簡稱“學青會”)的召開,讓“小青芒”黃清泉的青春記憶多了些不一樣的色彩。這段時間志愿服務的經歷雖然辛苦,但她和同學的努力讓世界看到廣西的高光時刻,她感到非常驕傲。 “我曬過30多度的太陽、走過日均兩萬的步數、看過凌晨絢麗的煙花、聽過上萬人的歡呼。”黃清泉說,學青會雖已落幕,但與青春和奮斗相關的故事依舊未完待續。 “小青芒”是首屆學青會志愿者的昵稱。為保障首屆學青會各項工作順利進行,學青會執委會志愿者工作部從廣西全區32所高校及企事業單位招募了1.65萬名志愿者。他們雖然不在賽場上爭金奪銀,但同樣奔跑在青春的賽道上,用微笑和奉獻展現壯鄉青年的時代風采。 責任 “運動員為了登上領獎臺,付出了我們無法想象的努力,我不想因為我的原因,讓他們運動生涯的高光時刻變得不那么完美。”成為學青會的禮儀志愿者后,邢靖誼一直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必須做得更好。 這名廣西大學法學院的大二學生,從正式比賽前的半個月開始,每晚都會抽出3個小時,在學校體育館鍛煉站姿、走姿以及托盤的動作,回到宿舍后還請室友幫忙糾正體態。 “看上去很簡單的幾個動作,但要做到位并不容易。”邢靖誼說,頒獎現場,怎樣用肢體語言去表達引領的意思,怎樣帶離退場,細節上微小的差異,都會影響最終的效果。 頭頂一本書,保持身體正直地走路轉彎,而不讓書落下,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邢靖誼整整練習了半個月。五指并攏、大拇指扣在關節處、手臂與手肘形成90度夾角,手掌45度朝向,這個帶離運動員與教練退場的動作已經嵌進了她的肌肉記憶。 一邊參加志愿服務,一邊還要學習,雖然面臨著訓練的疲憊以及學業課程壓力,但邢靖誼并沒有想過放棄。 她的努力也被看見。10月29日下午,在頒完中學組與大學組團體項目和個人項目的獎項后,邢靖誼帶領香港隊運動員梁悅怡離場簽字時,梁悅怡主動把自己的吉祥物送給了邢靖誼,讓這名“小青芒”感到喜出望外,“我們只是交換了名字的陌生人,沒想到她卻把具有紀念意義的吉祥物送給了我,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善意。” 在學青會這場盛大的青春聚會中,志愿者“小青芒”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從各大比賽場館到運動員村,從興奮劑檢測站、檢錄處到混合采訪區,各個點位都能看到“小青芒”白綠相間的身影。 11月13日晚上8時,是學青會閉幕式最后一次彩排,青秀山西門銅鼓廣場上除了演職人員外,“小青芒”也在現場忙前忙后。服裝組志愿者協助導演組調整演員的服裝,道具組的志愿者給演員提供道具,引導組的志愿者來回穿梭帶領嘉賓和觀眾入座。 “這兩天南寧的氣溫驟降,晚上只有11攝氏度,而且山上會更冷。”來自中建八局廣西分公司的志愿者熊嘉玲說,彩排過程中,下起了小雨,她看到有的志愿者在候場區等待指令時,靠跺腳、搓手來抵抗寒冷,堅守當天的最后一班崗。讓她感動的是,當一名志愿者忍不住說好冷時,身旁的小伙伴安慰道:再堅持堅持,過兩天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完美的閉幕式了。 在熊嘉玲看來,參與志愿服務的這段時間,她接觸到的00后都是真誠又陽光,有個性且三觀特別正的一群年輕人。 互聯 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用網絡進行社交和互動性強成為00后的最大共性特征。這一點,在“小青芒”和運動員身上都有所體現。 廣西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容碧晴是運動員村的一名志愿者。為了幫助運動員更好地了解“志愿者之家”各特色文創展廳,她經常用短視頻在社交平臺分享學青會運動員村、志愿者之家的故事,也會在參賽運動員的賬號下留言邀請他們來參觀打卡。 容碧晴也沒有想到,她這樣隨手分享的習慣,成為她服務運動員的另一個渠道。 學青會開幕的第二天夜里,準備入睡的她習慣性地點開手機刷起抖音,賬號提示她收到一條私信。點開后,她發現原來是一名湖南的運動員發來的求助信息。對方稱自己不小心閃了腰,問她運動員村有沒有醫務室,想去做一下治療。 當時志愿者之家的醫務室已經下班了,容碧晴便給受傷的運動員發了一張運動員村的地圖,指引他去醫療服務中心就醫。第二天,運動員按照她提供的信息去進行了治療,并反饋說效果非常好。一來一往中,容碧晴把志愿服務的陣地從線下搬到了線上。之后,她還邀請這名運動員到“志愿者之家”體驗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點米成畫”項目,并制作學青會吉祥物“壯壯”“美美”留作紀念。 在主媒體中心從事志愿服務的“小青芒”唐子涵是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也是一名有14.9萬粉絲的抖音自媒體達人。在學青會開幕前,他就和一幫自媒體圈的朋友商量著一起加入學青會的宣傳中。 “學青會本來就是廣西的一件大事,大家都想做點兒什么。”唐子涵說,幾個朋友發揮各自所長,有的推介學青會舉辦城市的風貌,有的關注廣西的特色美食。 11月5日學青會開幕式當天,唐子涵跟隨廣西電視臺的主持人來到學青會運動員村,向網友直播運動員和“小青芒”在村里的生活。在錄制節目開場時,唐子涵建議大家借鑒網上熱度很高的“佛山電焊”的動作,拍一段穿上志愿者服、戴上工作牌,精神飽滿準備上崗的視頻。 這段十幾秒的視頻,因為幽默詼諧的動作和志愿者臉上嚴肅的表情形成對比,在唐子涵的抖音賬號發布后,點擊量很快突破了50萬人次。 前幾天,唐子涵又接到一個新的任務,代表學院策劃拍攝一期視頻作品參加首屆學青會會歌手機短視頻創作大賽。 “《青春遇見》這首歌的短視頻,很多人都拍過了,大部分都是用歌唱或跳舞的形式來表現,我希望用不同的方式,來展現出我們新傳學子、00后‘小青芒’的精神面貌。”唐子涵說,他反復聆聽這首歌,歌中“青春遇見,生命活力四濺”這幾句詞最打動他,他決定以“感恩青春中的遇見”為主題,策劃制作視頻腳本。 唐子涵的建議很快得到輔導員老師劉夢娟和同學的肯定和響應。11月13日,大家冒著嚴寒細雨,來到學青會主媒體中心,和當天值班的“小青芒”一起,將學青會期間大家的期待、感動、驚喜、愉悅、成就感用鏡頭一一收錄,并發布到網絡平臺上和更多的年輕人分享。 團結 一次賽場上的突發事件,讓來自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志愿者鄧昕,對團結合作這個詞有了更深的體會。 11月1日下午,學青會高爾夫項目比賽現場,由于天氣炎熱,一名球童突然中暑倒地。很多工作人員都是第一次遇到到這種狀況,但大家并沒有慌亂。很快,鄧昕就看到現場有人跟醫護人員聯系,球場上的志愿者也迅速作出反應,大家為這名球童遮擋陽光,給他敷上冰袋,并維護著現場的秩序。 與此同時,教練也聯系了候補球童,讓他去接替中暑球童的工作。但是候補球童趕來需要時間,志愿者便自發地組成了一支隊伍,輪流為運動員運送他所需的裝備。他們像一支默契的戰隊,在炙熱的陽光下來回穿梭,有人拿起球桿袋,有人拿著補給,有人幫忙擦汗,每個人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確保運動員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體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救治,中暑的球童恢復了意識。正是由于“小青芒”的冷靜專業和團結協作,使得比賽中的風波得以順利化解。 像這樣的故事,在學青會的賽場內外還有很多。 南寧師范大學團委書記區麗媛表示,參與學青會志愿服務,有利于大學生增強團結協作意識。在本次學青會志愿服務工作中,在“館校對接”的管理協調機制下,來自一個個高校的志愿者匯聚成了服務于某個場館或項目的志愿者團隊,進而匯聚成全部的1.65萬名學青會志愿者群體,同學們在這種大型集體活動中,深刻體會到相互幫助、相互配合的團隊力量,增強了團結協作意識,營造了團結進取、奮發拼搏、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成長 “上大學以來,我最幸運的一件事就是能參加學青會的志愿者服務。”學青會安保服務中心證件查驗志愿者胡標說。 今年18歲的胡標進入廣西中醫藥大學不久,便決定報名學青會的志愿服務,因為他想“挑戰一個新的自我”。 曾經一度,胡標給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簽。中學時,他被父母過于呵護,和社會接觸較少,不善于跟人溝通。進入大學后,同學和舍友一度認為他孤僻,說話時一緊張他也容易口吃,參加社團招新面試時,他為不能很好地表達內心所想而感到煩惱。 “其實我也很想跟別人交流,但因為經驗欠缺,有時主動跟人打招呼后,還沒談幾句就不知道該說什么,導致我更加害怕與新同學接觸。”胡標說,他懷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遞交了學青會志愿者的報名申請。 進入運動員村后,剛開始在路上遇到運動員和教練,他也不敢上前打招呼,怕對方不回應會讓自己覺得很尷尬。后來,在學長學姐的帶領下,大家兩人成行三人成列一起行動,在這樣一種氛圍的帶動下,他也學會了如何主動發出問候。 讓胡標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跟一名學姐在運動員村的站點值班的經歷。站點在道路的兩旁,每天會有很多運動員、教練和車輛經過。運動員、教練、志愿者路過時,這名學姐每次都會站起來向對方問好,讓胡標感到有些吃驚的是,有車輛路過時,她也會站起來大聲地向車輛里的人員問好。 “車內的人可能都聽不到她說了什么,也沒有任何回應,我當時不明白學姐為什么要這么做。”胡標說,后來學姐告訴他,她只是喜歡這樣。這讓胡標很受觸動,“以前我確實很害怕別人怎么看我,所以很少主動地表達自己,學姐的做法讓我懂得,我們在做一件事時,應該更加考慮追隨自己內心的意愿。” 現在,即便獨自走在運動員村的路上,他也會主動跟路過的運動員問好“吃飯了嗎?”“在我們運動員村過得還好嗎?”“我們有什么需要提升的地方呢?”遇到有人需要幫助,他也能積極主動地上前去為他們提供服務,而不再像以前那樣躲在人群里不敢露面。 胡標覺得前后一個多月的志愿服務經歷,幫助他打破了社交壁壘,帶來了突破自我的改變,一個陽光開朗的自己今后會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挑戰。 采訪中,成長和改變,是很多“小青芒”談起志愿服務的收獲時,頻頻出現的關鍵詞,也是這段充滿汗水和付出的青春時光,在“小青芒”生命中留下的更為深遠的印記。(據《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