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會組織是什么?有哪些工作崗位?能給就業者帶來哪些實惠?”近日,在上海公益新天地園搭建的公益會客廳直播間里,主持人和寶山區民政局社會組織登記科的工作人員暢聊關于就業崗位的話題。 這是公益新天地園承辦筑夢公益上海社會組織聯合招聘活動的第四年。眼下正值2024屆應屆畢業生秋招,自今年5月活動啟動以來,通過開展線上旗艦店招聘、園區線下專場招聘會和送崗到校行動,已有307家社會組織及會員單位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各類招聘崗位730多個。 公益新天地園位于黃浦區普育西路105號,前身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遠近聞名的留養類慈善機構“新普育堂”。2010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在此發起籌備公益新天地園,并于2013年正式建成開園。經過近10年的發展,目前,園區有超過50家優質社會組織和公益團隊入駐,涉及專業支持、特定人群服務、社區服務、急救防災、扶貧濟困等公益領域,并落地5個政府合作基地。 5年前,安徽李恩三慈善基金會了解到公益創業基地的孵化培育體系,決定在上海創建一個新的公益機構——上海恩三青年發展促進中心(以下簡稱“恩三青年”)。 從創建開始,園內上海公益創業基地(以下簡稱“基地”)的專業團隊就指導恩三青年注冊成立,對接整合外部資源,參與公益創投,助力項目落地。 “入駐基地給出專業指導和建議,包括機構運營如何規劃,怎么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和痛點,如何出具項目方案書等。”恩三青年主任郭艷杰說,結合自身的優勢,恩三青年最終將青年特別是困難青年群體作為服務對象,通過提供針對性的技能提升和心理關懷,提升其職業能力水平,并聯動企業和社會組織助力困難群體就業創業。 家住靜安區的80后徐紀秋,因突發腦溢血導致左手失去活動能力、左腳行動受限。在身體逐漸康復后,徐紀秋想找份工作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但投出去的100多份簡歷都石沉大海。恩三青年通過居委會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組織團隊內殘障社會工作者幫助徐紀秋發展視頻制作能力,使其重拾信心,實現居家就業。自成立以來,恩三青年已幫助上海及其他地方困難人員千余人。 長期參與園區運營的王勇說,在園區建設過程中,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協同,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面向不同生命周期社會組織的培育支持體系。除了基礎性公共服務外,園區還通過連續實施多年的公益新天地品牌項目資助計劃和上海社會組織公益創業大賽,培育出一批模式較為成熟、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公益項目。園區還成立社會組織就業見習(綜合類)基地,培養和儲備公益人才。 美麗鄉愁文化促進中心是由同濟大學學生團隊發起,關注鄉土教育和鄉土文化傳播的社會組織。在從學生團隊走向正式登記注冊社會組織的過程中,團隊參加了上海社會組織公益創業大賽,獲得了專業的創業創新輔導,與校園外的各類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逐步拓展產品類型和服務范圍。如今,美麗鄉愁已在全國550多個地方開展鄉土文化類活動,使5萬多人次城鄉居民受益。 10年來,公益新天地園持續推動實現政府、企業、社會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融合多元力量和多方資源,助力公益項目落地和公益組織成長,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方案。 (據《人民日報》) |